南京总统府门前,有一对石狮子。这对石狮子,据说曾经很“灵异”。
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攻占总统府,解放南京。过了没几天,总统府前面就来了许多围观群众。大家都是来看石狮子的。当时半个南京城传言,总统府门前的石狮子动了,尤其是右边那只,离开原位1米远,还转了个身。
过了几个月,总统府前面又来了许多围观群众。大家还是来看石狮子的。这次,传言更离谱,说石狮子不仅原地走动,眼里还流出了泪水,这是在怀念故主啊。传得神乎其神。
军委会接到报告后,经过调查,最终查明:这两次关于石狮子的“灵异”表现,都是潜伏在南京的国民党特务制造的谣言,意在蛊惑人心,扰乱社会秩序。灵异,原来是政治阴谋。
1
中国公认的六大古都(西安、北京、洛阳、南京、开封和杭州)里面,南京是很神奇的一个城市。它地处边缘,发迹却仅晚于占据中原地理优势的洛阳和西安,代表了江南城市逆袭而起的一段历史。
最早确立南京独特地位的人是孙权。但说服孙权确立南京独特地位的,则是一个叫张纮的人。
张纮是扬州人,早年在京都洛阳求学,是孙权身边重要的智囊。他与张昭齐名,人称“二张”。东吴政权早期的政治中心几经变迁,搬来搬去,张纮就跟孙权说,这样不行,我们要找一个基业永固的地方,定下来。这个地方是哪里呢?张纮说,秣陵就很合适。
史载,张纮的原话是这么说的:“秣陵,楚武王(应为楚威王)所置,名为金陵,地势冈阜连石头。访问故老,云昔秦始皇东巡会稽,经此县,望气者云,金陵地形有王者都邑之气,故掘断连冈,改名秣陵。今处所具存,地有其气,天之所命,宜为都邑。”
秣陵、金陵都是南京的曾用名。张纮为了说服孙权,引用了秦始皇镇压金陵王气的历史传说。意思是,主公您看,秣陵这个地方有王者都邑之气,秦始皇见了都怕,要把它的王气破坏掉。您要是迁都于此,绝对是天命所归呀。
听张纮这么一说,南京确实很灵异。但懂历史的人,就知道所谓秦始皇破坏天子地,镇压王气,其实是一种传说类型。不光是南京,在南方,好几个城市都有类似的风水传说。比如福州,根据《闽中记》记载,秦始皇时,望气者看到闽县这个地方有王气,秦始皇遂下令斩断山脉,以镇王气。再比如广州,根据清代屈大均记载,说秦朝时,广州城北马鞍岗常有紫云黄气,占卜者认为这是天子气,秦始皇于是派人把马鞍岗凿破。这些同质化的传说,说明什么问题?说明原来的边陲地区,首次纳入了政治大一统王朝。秦始皇镇压当地王气,只是地方历史记忆中一种相对形象化的表达,表明这个地方被秦始皇征服了,成为正统王朝领土的一部分。
万万没想到,象征权力征服的“秦始皇镇压金陵王气”传说,被张纮忽悠成了全国独一无二的奇幻历史。估计孙权心里也清楚得很,但他也在想,张纮这小子不错,“金陵王气”这包装很给力,万一哪天有需要就派上用场了呢。金陵有王气,只是暂时被秦始皇镇住了,直到有一天,遇到了我……咳咳咳!
汉建安十六年(211年),孙权将他的政治中心从京口(今镇江),迁到了秣陵。第二年,他在秦淮河边修筑了石头城,并将秣陵改名为“建业”——建功立业。
2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大约18年后,公元229年,孙权决定登极称帝。
这时,曹、刘两家已经分别称帝八九年了,只有孙权还很憋屈地给人家称臣道贺,为什么?曹丕占据中原地区,接受汉献帝“禅让”,称帝全凭正统和实力。刘备虽然偏居西南,但他自称汉室之后,汉献帝的皇叔,以血统争正统,称帝也说得过去。而孙权,既偏居东南一隅,又非皇族出身,要正统没正统,要血统没血统。就这样忍了八九年。
当然,这八九年间,孙权和他的谋臣们也没闲着。他们适当地宣传“金陵王气”的说法,向天下人普及南京这个地方要出天子的预言。到公元229年,吴国境内到处出现了祥瑞之兆,这里报告发现了黄龙,那里上报说发现了凤凰。孙权感觉,前戏已经做足,老天彻底明示了,于是在建业称帝。这意思是,你们称帝靠正统,靠血统,那我就靠天意了。
而金陵王气,正是孙权集团制造出来的最大的天意。历史学者研究发现,史料中所有关于“金陵王气”的记载,全部出现在三国之后。这可以从侧面证明,金陵王气可能是孙权出于称帝合法性的一种政治造势。也就是说,金陵王气,这个听着很霸气的说法,是孙权集团发明出来的。
有了“金陵王气”论,孙权在历史上第一次对“中原王气”论发起了挑战。谁说称帝必须在中原,在天下之中?不一定的,你看,王气都转移了,转移到金陵来了,在我这里呢。按现在的说法,鼓吹金陵有王气,就是孙权的一个政治阴谋。
问题是,如果“金陵王气”是孙权集团生造出来的,那么,南京究竟有什么硬实力会被孙权拣选中,而后成为闻名全国的六朝古都呢?
3
我们现在经常从方言学的角度调侃,说南京是一座依壁雕凿的城市。但从地理学的角度看,南京的确是依壁雕凿:前有长江天堑,四周群山环绕,首尾相连——北面有乌龙山、燕子矶、幕府山;东面有钟山(紫金山)、灵山、青龙山;南面有牛首山、岩山、黄龙山;西面有象山、老虎山、狮子山等。
这样的地势,雄奇险要。在古代中国,也只有长安能够媲美。冷兵器时代,地理形势对于战争成败往往具有决定意义。南京先是因为地理优势而受到孙权政权的青睐,后来才因为政治宣传需要而附会衍生出风水的意义。
风水术,其实有两面性。
从科学性看,它是中国古代的地理学。在都城的选址上,风水师很强调“穴”的概念。所谓“穴”,就是指一个独立的、相对封闭的区域。一个典型的风水穴,四周要有自然的屏障,比如山、水或森林,这就是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南京简直是风水师眼中的完美都城选址:东面以钟山为苍龙;西面以石头山(今清凉山)为白虎;南面以秦淮河为朱雀;北面以覆舟山(今南京九华山)为玄武,又以北湖(后改名玄武湖)为玄武。四面以天然的山水合围,形成四神拱卫皇都的布局。这就是所谓的“象天设都”。
从玄学性上看,风水术则是政治包装术。从孙权定都南京以后,关于“金陵王气”的说法就愈演愈烈,而且结合了星象、术数之学,把一个山川形胜的“宝穴”,说得玄乎其玄。最流行的一种伪说,是讲诸葛亮曾路过金陵,观察一番后说:“钟阜龙蟠,石头虎踞,此乃帝王之宅也。”这成为日后南京的代称——“龙蟠虎踞”的滥觞。龙蟠虎踞最初是古人对苍龙(天蝎座)、白虎(猎户座)星座的形象描述,这里被借用来分别指代南京的钟山(紫金山)、石头山(清凉山),说明这座城市有王霸之气。所以,风水师做到极致,都想做帝王师,为称王称霸的人提供合法性支持和政治宣传。
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解释一下。南京的地理、地形优势,适合建都,那为什么要直到三国之后才成为事实呢?
原因很现实,古代都城选址除了地理、军事要素外,最重要的因素还包括经济。中华帝国前半期的两个超级帝都——长安和洛阳,从政治宣传层面上,一个讲的是地势险要,另一个讲的是位居天下之中,但没讲出来的,其实是这两个都城均位于当时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带。离开经济基础,其他都是虚的。南京所依靠的江南区域,经济得等到三国以后才起飞。这就是这么好的都城选址,却在秦汉时期及之前湮灭无闻的根本原因。
待到江南经济发展起来,南京作为都城的区位就无可挑剔了。它正好位于长江下游从东北流向转为正东流向的拐点处,是江南距离中原最近的地方,同时,前有淮河、长江两道天然防线,后有富庶的吴越地区作为经济后盾,简直完美。难怪南朝诗人谢朓说南京是“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4
但是,最高级的政治斗争,从来不是摆事实讲道理,而是搞玄学讲天理。南京真实的优势(地理+经济)因此被屏蔽,虚构的优势(金陵王气+龙蟠虎踞)则被无限放大。
太康元年(280年),西晋决定平吴之前,朝廷内部爆发了一场争论,到底要不要对孙吴开战。反对者认为时机不成熟,但他们说出来的理由都无关战斗力,而是说吴越之地常有紫气,说明吴国气运正盛,南征恐怕难以取胜。
晋武帝司马炎虽然觉得心虚,但最后还是听从了主战派的意见。最终,名将王濬轻松拿下了建业,灭了孙吴。唐朝大诗人刘禹锡,有一首著名的诗,写了西晋平吴酣畅淋漓的过程: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看见没,刘禹锡重点强调的是,孙吴被灭是金陵王气消失了。
但根据史书记载,“吴亡后,蒋山(即紫金山)上常有紫云,数术者亦云,江东犹有帝王气”。现在我们可以用科学解释,紫金山上的神秘紫云,其实是山上的紫红色页岩,在阳光下反射出来的自然色彩。不过,古人更愿意将这种自然现象玄幻化,认为这个城市的帝王气尚在。
因此,坚信金陵王气尚存的吴国人,在西晋的统一后,仍然发起了反抗,甚至一度杀掉西晋派出的官员,围攻扬州。
晋武帝首先把建业再改称“秣陵”,有镇压和贬低这座城市的意思;然后采取分治的方式,将秣陵一分为三,瓦解当地吴人的势力;最后再将其中一部分命名为“建邺”,表面是恢复“建业”之名,实际上“邺”字代表了司马氏的发迹之地邺城,“建邺”暗含了司马氏要在江南建立新邺城之意。这一系列举措,都是晋武帝打压“金陵王气”的特别手段。
吊诡的是,仅仅30多年后,他的堂侄司马睿就渡江到南京称帝,延续司马氏的半壁江山。这时候,“金陵王气”这个玄幻的东西,就不能打压了,而且得好好宣传,才能为东晋政权在江南立足造势。
东晋是这样进行政治宣传的:“始秦时,望气者云‘五百年后金陵有天子气’,故始皇东游以压之,改其地曰秣陵,堑北山以绝其势。及孙权之称号,自谓当之。孙盛以为,始皇逮于孙氏四百三十七载,考其历数,尤为未及;元帝之渡江也,乃五百二十六年,真人之应在于此矣。”所谓“五百年后金陵有天子气”,是东晋政权制造出来的谶纬,但故意说成是秦始皇时期的望气者(风水师)说的。从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巡视全国经过江南算起,到公元229年孙权称帝,相隔438年(东晋史学家孙盛说是437年),孙权认为自己就是那个五百年一出的天子。当时的史学家孙盛说,孙权其实不是那个天子,因为437年,并不到500年之数,只有等到公元317年,晋元帝司马睿在南京称帝,相隔达526年,这才够了500年之数。所以秦始皇时期“五百年后金陵有天子气”这句预言,是应在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身上了。就差喊出司马睿才是救世主了。
东晋立国,通过金陵500年出一个天子的舆论,以显示其政权的正统性,以及人心所向,天命所归。玄学的妙用,被发挥得淋漓尽致。
5
此后,南京的历史几乎就是之前历史的重演,始终处在金陵王气起—灭—起—灭的循环造势中。从孙权的吴国,到东晋,再经宋、齐、梁、陈四朝,均定都南京(当时分别称建业、建邺和建康)。南京成为妥妥的六朝古都。
侯景之乱后,公元552年,萧绎在江陵(今荆州)称帝,是为梁元帝。梁元帝一度想还都南京,群臣大多是荆州人,纷纷站出来说,金陵王气已尽,轮到荆州出天子了,陛下应该顺应天意,留在这里。仅仅3年后,西魏5万大军攻陷江陵,梁元帝被人用土袋闷死,江陵“阖城老幼被虏入关”。可见,“王气”这个东西,宣传造势可以,当真的话就真要出人命。
到了589年,隋朝51万大军兵临南京城下,南陈后主陈叔宝却说:“王气在此,齐兵三度来,周人再度至,无不摧没。今虏虽来,必应自败。”众所周知,金陵王气没能成为他的护身符。他在胭脂井中被俘,南朝寿终正寝。
在陈朝被灭之前,太府卿韦鼎把在南京的田地和房子都卖掉了,朋友不解,问他原因。韦鼎说:“江东王气,尽于此矣!吾与尔当葬长安。”南朝的灭亡,很长时间内是一个象征性事件,标志着金陵王气的终结。
隋唐两代,仍不时有人不死心,想在南京称王称帝,延续金陵王气。但终不成气候,反而招致统治者对南京进行更大力度的打压。整个唐代,南京在建制上,基本只是作为一个县(江宁县、归化县、白下县、上元县等)而存在。这造成了南京的长时间没落。
唐朝诗人写了很多关于南京的经典诗歌,这些诗不是在想象六朝时南京的繁盛,就是在写当下南京的衰微。罗隐有一首《金陵夜泊》很出名,在诗里,没了王气的南京简直就是一座被权力压得死死的废都:
冷烟轻淡傍衰丛,此夕秦淮驻断蓬。
栖雁远惊沽酒火,乱鸦高避落帆风。
地销王气波声急,山带秋阴树影空。
六代精灵人不见,思量应在月明中。
只有到了乱世,南京才再次崛起。这已经是南陈灭亡300多年后,五代时期,南唐以金陵为国都,开创了一个经济、文化发展的黄金时代。
南唐亡国(975年)后,又过了将近400年,刘伯温与鲁道原等友人游西湖,忽然看到西北有异云,光映湖水。大家都赋诗庆贺,认为这是代表吉祥的五色云,只有刘伯温一人豪饮满杯酒,放言说:“此王气应在金陵,十年后王者起,佐之者其我乎?”相信大家已经看出来了,这个故事,是明朝的史书为明朝定都南京进行造势。
在时人看来,朱元璋建立明朝,是历史上金陵王气最盛的时期。此前建都南京的六朝和南唐,都是偏安一隅的政权,王气是有了,但霸气不足。只有朱元璋第一个打破了南京政权偏安和短命的历史宿命。尽管他的儿子朱棣后来把国都迁到了北京,但因为南京是开国立基之地,也是朱元璋陵寝所在地,所以整个明朝200多年,南京作为国家根本重地、国脉所在的地位,从未动摇。
自朱棣迁都北京(1421年)后,过了将近500年,中华民国最初定都南京,后又迁都北京。直到蒋介石掌权,再次正式确立了南京的国都地位。然而,仅仅22年后,南京国民政府就败亡了。只能通过一对石狮子的灵异谣言,来延续金陵王气的神话。
南京作为国都的历史这么长,似乎每一个失败者最终都没搞明白:金陵王气的本质,其实是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