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祁钰是一个合格的皇帝(1 / 1)

俗话说“英雄造时势,时势造英雄”,此话实在不假。历史浩瀚如斯,从来不是一个人书写的传记,这其中有枭雄大盗,也有英雄豪杰,有名臣武将,也有平民百姓。作为中国封建时代最高权力和君权神授的崇高存在,高高在上的皇帝仿佛遥不可及的存在,在历史中更多是作为年号和大事记的主持者而存在,甚至将舞台交给了那些台前独当一面、自娱自乐的“主角”。然而,在历史的帷幕缓缓落下后再回首,我们应该认识到历史中的皇帝不过也是生于帝王家、久居宫中的普通人。今天,我们即将细说的便是一个在历史中默默承担平凡,将辉煌留给他人的合格皇帝——朱祁钰。

一代郕王,临危受命

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朱祁钰诞生,他是明宣宗朱瞻基的第二个儿子,也是明宣宗的最后一个儿子。朱瞻基驾崩后,哥哥朱祁镇登基,作为皇帝的弟弟,朱祁钰得到了郕王的封号,并在京城有了一座王府,居住近七载光阴(就藩北京),母子得以入宫,但仍不受宫中内外待见。如果不出意外,这个不受宠爱的次子将成为历史云烟中暗淡的尘土,与无数平民百姓、小官小吏一同埋没在史书中不被世人所知。

然而历史却并不总像世人所熟知的那样发展,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朱祁钰的哥哥明英宗朱祁镇在司礼监掌印太监王振的鼓动下决定御驾亲征,迎战入侵的瓦剌,结果大败被俘,二十万大军埋尸土木堡。

此刻皇帝朱祁镇被俘,其唯一的儿子朱见浚又太过年幼,因此作为宣宗朱瞻基唯一留存在京师的正统子嗣,朱祁钰成了这座孤城最高的精神领袖和皇室象征。国难当头,这位从不被看好的藩王被朝廷上下认定为此时最适合登基以对抗南下瓦剌的人。郕王朱祁钰原本只是奉朱祁镇命令留下来监国的,且城外大敌当前,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间,哪敢轻易接受任命?根据明史等记载,朱祁钰在朝臣请求即位之时确实曾坚决推辞。无奈百官苦口婆心劝说,而被朝臣请出的孙太后也要他承担责任,执掌大明神器保国家社稷之重,朱祁钰这才接受大臣们的推选,于当年九月初六成为大明新皇,年号“景泰”,尊“北狩”的长兄朱祁镇为太上皇。上任伊始,受命应对国难的他重用于谦、石亨等主战派,亲自下令调集周边备操军队自带干粮、武器入京御敌。战斗打响后,朱祁钰坐镇宫中,停止上朝紧紧关注城外形势。在听闻战争小胜后朱祁钰大喜,下令犒赏三军、嘉奖百官,使身边亲信入军营协同军务。此间朝廷有人以天象为由请求迁都南京以躲避也先之军锋,实则是保守派想逃向南方与也先画河为界。朱祁钰坚决不允,表示要将大明京都作为守卫大明南北的最后一道防线,与大明京城同生死。大敌当前,当时端坐在大殿上的朱祁钰临危不乱,可想而知这是何等的气魄!

正是有这样意志坚决、有明君风范的帝王坐镇其中执掌社稷神器,稳定军心民心,京城内外明军不敢松懈,拼命死守,朝中百姓勇上城墙犒劳防务,北京这座恢弘巨城才得以在十月的战役中屹立不倒,挫败了来自蒙古的大敌瓦剌,悍勇守卫大明北方疆土不失。北京保卫战作为镇守大明北方的重要战役,在君臣一心、八方支援下获得了最终的胜利,维护了边疆的安宁,避免了宋钦宗时期靖康之耻的悲剧。而出身卑微的朱祁钰在这样特殊的时机一举获得皇帝宝座,那个原本懵懂无知的王储也逐渐被皇权的尊贵遮住了双眼,未来,他将用手中的权力维护自己所获得的一切。

英明君王,内外无忧

在其位者,自当谋其政。英宗朱祁镇在任期间佞臣王振祸害四方,导致朝中上下吏治腐败,宫中内外深受其害。地方屯田、逃税者甚多,臣子要么被剥削,要么入伙打压忠臣,明朝建国八十二年来未有此乱党重创。景泰帝朱祁钰登基后,除了将朝中的王振同党定罪诛杀以告土木堡之逝者外,还注意吸取前朝经验,登基之初便提出了对外攘敌、对内发展的目标,力求恢复大明的经济。对于南下的瓦剌和也先,朱祁钰在战后也未曾放松军备,对草原与中原之间边关的贸易加以限制,并派兵增援大同府、宣府等兵家重镇以防也先再次南下。

在这场战争中所覆灭的隶属于大都督府的明初“三大营”编制几近颠覆。战后,朱祁钰令于谦、石亨等人积极组织军事演习,以团营编制重组军队,加强军队将领与士兵之间的熟练度(此前都是尽量避免双方常驻以免将领异心引发叛乱),他还选定善战者十五万交由于谦、石亨等名将,日夜操以严格的训练,使军令如山无敢不服。此外,朱祁钰大力发展军中火器,三大营专有的火铳成为新设兵营的标配,以此专门针对草原民族的游骑兵。明代宗的军事管制和改革在明代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将大明的军事实力提高多个档次。明末对火器几乎未再发展,因此明中期对于火器炮铳等火力的研究几乎达到了明清的巅峰水平。他在位期间,也先率领的瓦剌再未侵犯大明内地,北方百姓重新获得了喘息和发展的机会。此外,他还对西南的民族叛乱分子予以打压,令两广总督镇压贵广地区的起义,巩固中央和地方的政权。

大概是对战前朝廷上的暴乱印象深刻,朱祁钰严厉打压朝中的党争,对大臣之间的结党营私毫不留情,但凡有苗头便苛责惩戒。朱祁钰在位期间,御史言官上书最为积极,即使经内阁分流后仍有不少呈给景泰帝,朱祁钰也来者不拒,对上书的意见非常重视,并主动派人下去调查。朱祁钰对曝光出来的贪官污吏、违规乱纪者处以重刑,一视同仁,丝毫不手软。包括他身边的亲信太监金英(朱祁镇在位时便陪伴其左右,且由他宣布朱祁钰即位)在执掌司礼监大权后,对于地方盐铁多有沾手而不入国库,朱祁镇得知后立即废其职位另起用他人。太监本是皇帝最亲近的群体,在朱祁钰的震慑下这些他身边的红人无不颤颤巍巍谨慎从命,何谓王朝之奇景。此外,朱祁钰缩减锦衣卫的管辖权,这个权力外溢、深受大臣厌恶的情报机构在朱祁钰在位期间也相当老实本分,显示出一代明君对大局的掌控程度相当不凡。

大明科举承隋唐之风,是大多数基层读书人和百姓上升的唯一渠道。朱祁钰将其作为执政治世的重点,严厉打击任人唯亲的乱象。有人提出在地方上存在保举制直接当官(类似于清朝的保举当官),这种凭主观升职的体系外聘任实为某些人的权力滥用,影响朝廷吏治和察举监察的正常运行,应该按照明初之范例停掉这些错误的做法。景泰帝深以为然,遂下令公示官吏任用不得唯私,且督促中央地方的监察机关下到百姓间积极反馈,并裁撤冗余官员减少内耗。同时,对于科举制中存在的培养人才过慢、晋升渠道狭窄等问题,他也放权吏部唯才是举。这种从底层人民和精英人士中抽取人才,在科学合理的选才制度培养的做法深得朝廷内外的称赞,为朝廷填补了人才空缺、人手不足的漏洞,也激励中低官品的臣子积极上进,朝廷风气焕然一新。

对于有功之臣,如在北京保卫战中立下赫赫战功的于谦,景泰帝在战前战后都予以信任和尊重。于谦也成为景泰年间的重臣之一,虽未入阁且拒绝了朱祁钰对他的封赏,却也出任兵部尚书一职。在朱祁钰当政期间,于谦推行的一系列军政改革都顺利实施,这背后当然有朱祁钰的一份功劳。尽管在选聘人才的过程中遭到质疑,朱祁钰仍然坚持唯才是举,不听信谣言,使得一批具有真知灼见的大臣进入权力中心,为国家治理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不得不说是景泰帝的伯乐之功啊!

景泰帝朱祁钰作为明朝第七位皇帝,尽心竭力治理国家,力图扬国威、涨国力、震慑四方,由此周边诸国如朝鲜、越南等地的政权主君纷纷遣使表忠心。他虽然身为九五之尊高高在上,但并不骄傲放纵,而是广开言路听取百官意见。曾经被废除的午朝重新被树立,这当然对御史言官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激励。朱祁钰在位期间多自主处理政务,除了收权尽归中央提高中央集权力度外,也减少了政务处理的中间流程,加速行政事务处理速度,使得大事小事不至于拖延变化。对于提出的意见多多纳谏,并不一己之见否定之,博得历史好评(当然,后来朱祁镇对此多有抹黑)。

景泰皇帝,大明英主

民生同样是明代宗朱祁钰所关注的重点领域。与父皇、祖父一样,朱祁钰实行平稳经济、推动农业生产的措施,并将产业链的末端——粮商、官商加以监控,要求地方官吏控制粮价平稳,防止贱价伤农。此外,对于地方滥用权力伤农的现象,朱祁钰及时止损,废除不合理的征税征粮制度,反对土地兼并,责令违背官府命令擅自争抢滥收土地的达官贵族、乡绅地主退田退地,并在执政期间以政府的力量尽可能将多余的农田匀给农户。

此外,朱祁钰十分注重发展军屯,这一举措成为大明军队在非战时的主要工作,朱祁钰令监察官吏巡察军屯储备,令军士日常耕田自备军粮以减少朝廷靡耗。人民生活富足且受官府压迫较少,成为大明历史上鲜少的宽待农民的时期。在朱祁钰执政的年间,曾下令命御史徐有贞(就是曾经建议迁都的徐珵)前往今天的山东地区治理黄河入海处的沙道。徐有贞不负重任,多次勘探后上书建议疏通河道设立闸门以备泄洪等方法。朱祁钰认可了他的意见,派工部携重兵前往治理河沙,用时两年便完成治理黄河的大工程。后其他地方堤坝溃烂,再遣徐有贞设闸,明朝期间此地没有遭受到大的自然灾害。

提到景泰帝,不得不提起历史上著名的景泰蓝,这是一种金属工艺技术,起源于元朝而在景泰年间趋于成熟。因为当时以蓝绿众多,朱祁钰便将这种“铜胎掐丝珐琅”的工艺品称之为“景泰蓝”。当时的宫中作坊已经具备了较为完善的制作工艺,上绘制大明莲花,极具民俗特色和时代特征,曾作为APEC(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会议后我国领导人赠送给友邦的国礼。朱祁钰执政期间还下令编撰地理图录,如记载周边政治辖区的《寰宇通志》。此书虽然编撰完成,却恰逢政权交割,因此未能发行,被后世收入丛书中以做参考。

身前身后,死而后已

尽管登基于战乱之中符合“兄终弟及”的自由裁量,景泰帝却并未将皇位传承下去,虽然通过“贿赂”等方式将孝恭孙太后制定的继承人换成了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但太子仍于四年后逝世。景泰八年(公元1457年)二月,朱祁钰被从南宫走出的朱祁镇废黜皇帝之位,之后仍被称为郕王,且于十八日在西苑逝世。令人吃惊的是,朱祁钰死后并未葬于明代皇家陵园——明十三陵,而是葬在了北京西郊的一座山上,后世称为景泰陵。四年后,其被降了品级的生母吴贤妃于后宫悄无声息地离世。自此,景泰帝一脉于宫中烟消云散,朝中上下亦不敢提起。重新上位的朱祁镇废除帝号而保留年号,谥“戾”以示恨意,后来明宪宗朱见深才恢复了这个叔叔“景泰”的帝号。

受历史英雄主义的影响,人们所熟知的朱祁钰大部分生活在于谦的光辉下,鲜少有人真正注意到这个代政而登基的皇帝。他对大明的功绩如同被历史抹杀一般,几近不被世人谈起,而他真正执政的时间也不过短短八年。作为大明皇帝中平凡的一位,他充分完成了皇帝的使命,北京保卫战证明了他的能力和斗志,疆土上经济平稳、人民安居乐业,世间一片祥和。无论是建国期间还是登基之后都力图维护大明王朝和平民百姓的利益,尽管得罪了一些固有的利益集团并遭到了反噬抗议,但却为黎民百姓带来了福音,这也佐证他性本善的责任感。而史料中关于他勒令减少宫中靡费、办公经费,加大财政对地方百姓农业生产补贴等的记载所透露出的点点滴滴更能看出他的节俭和宽以待人。

平心而论,他应该算得上是一个好皇帝,至少应该得到世人的尊重,尤其是那些得到昭雪和垂青的臣子(包括于谦、石亨等)。其在位期间,四方来客无有不服,前朝所遭迫害者尽得平复,犯罪违法者都受到应有的惩罚,可以说尽职尽责,虽称不上盛世,却也不落于其他皇帝之后。

作为明代皇帝中比较特殊的一员,明代宗朱祁钰有他功绩显赫、为国为民鞠躬尽瘁的一面;在面对帝王权力斗争的时候,他也有为达到目的不吝惜骨肉亲情,甚至行为举止幼稚的一面。当然,他最后的下场确实令人惋惜,子嗣断绝,后宫不振,这也是他作为明代最高统治者不被外人所知的一面。他本是一个身世不足为外人道也、无人问津的郡王,历史将他推上皇帝的宝座,他也从善如流地做到了皇帝的本职。历史向来应理性、全面、科学地评判,无论是前朝史官、近现代文人墨客还是平民百姓,想来都可以理解这位以沉默开头、以悲剧结尾的皇帝吧。

当然,在面对可能危及其皇位的朱祁镇时,他也曾心狠手辣处处为难,迷失于权力的旋涡之中不能自拔,这当然不符合中国传统的价值观。有人谓之曰“视天位也过于重,而视天亲也过于轻”,如果说景泰帝朱祁钰最对不起的人,大概也只有他的长兄,英宗朱祁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