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天一怒为红颜(1 / 1)

无论正史野史,对于这一段记载几乎都莫过于,吴三桂听说李自成的农民军在北京残暴抢掠,连他的家都没有放过,他的父亲吴襄被绑架,而他一心挂念的夫人陈圆圆,也被李自成手下的大将刘宗敏据为己有,这个手握关宁铁骑的汉子瞬间暴怒,大呼“大丈夫不能保一女子耳!”便一鼓作气挥师退去,瞬间全歼了唐通的劝降部队,与李自成正式决裂。为了防止李自成对山海关进行反扑,他无力阻挡,吴三桂便跑到关外去寻找到了另一支能够与大顺军队抗衡的力量以求庇护,这支力量就是后金的八旗军。清军对中原地区觊觎已久,只是苦于关宁防线固若金汤,大明的后门难以快速攻破,现在驻守山海关的前明将领吴三桂居然主动投诚,这正中大清下怀,正是在这件事的契机之下,吴三桂放八旗军杀进了从努尔哈赤起就梦寐以求了数十载的山海关。

看到这里,古今之人都不免一阵唏嘘,吴三桂这铁血柔肠,或是陈圆圆这红颜祸水,时人有诗云:“妻子岂应关大计,英雄无奈是多情!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红妆照汗青。”在我小的时候,第一次看到陈圆圆的故事,是相当感动的,彼时的我大概正沉浸在琼瑶奶奶的作品中无法自拔,完全相信和理解他为了她有这样的冲动。而今细细想来,哪怕是正史的笔墨痕迹(《明史》在客观程度上确实饱受争议),也不乏夸张渲染成分,仅仅将满清入关的责任推到一个女子身上,未免太扯,吴三桂的震怒,当然不仅仅因为一个歌伎被占,更多是着力于他自己的前途,以及纲常伦理思维的束缚。

吴三桂之所以放弃投靠李自成,是因为他听到了崇祯自杀的消息,以及李自成这个流寇头子在北京的流氓行为。当时,他向劝降来的唐通提出投降的条件是,把朱家的太子给我,这么说吴三桂依然心存君臣的伦理观念。而李自成在北京安稳下来后,便一任部下烧杀抢掠的行为,也不能不说让吴三桂对这个目光短浅的“新主儿”大失所望,他看出的是李自成做的是自毁长城事情,这样的一个人,未来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建立得起具有可持续发展性的稳固政权,如此一来,如果贸然投靠与他,将来李自成若兵败如山倒,吴三桂必然也会遭到“二次投降”的尴尬。这样还不如借着光复大明、兴兵讨伐的由头,从我亲自做起,将李自成这个配不上龙袍的草莽汉子送回老家。至于他引清兵入关究竟打着什么算盘,我们也可略猜一二。虽然吴三桂最初打的是借兵的旗号,嘴上喊的是迎接前明太子圣驾回归,但是他应该也深知,满清早已窥探中原甚久,他们的野心怎可能止于借兵便不再向前?难道多尔衮还会乖乖出兵打了李自成再乖乖回关外吗?吴三桂作为降清总兵祖大寿的外甥、降清尚书洪承畴的学生,自己又是辽东一带的常客,难保没有计较过跟随舅父、老师步伐之事,也许崇祯尚在时他还坚定着一丝忠君爱国理念(祖大寿写信劝过吴三桂一起降清,吴三桂拒绝了),崇祯一死断掉了大明最后的希望,那么大顺和清朝让他挑一个的话,似乎是清朝更像个靠谱的靠山。所以,后来的故事我们就都知道了,不久之后,吴三桂抢回了他日思夜想的夫人陈圆圆,为感激清军援助之恩,吴三桂就毅然决然地换了发型,脑后一条光滑的大辫子,好似编起来了他千折百转的前半生。

明亡,是从万历(或许更早)就埋下的伏笔;清兴,也不得不说是历史的选择。我们只是在回看往事的时候,加入了许多主观的想象,变成了大伙儿口耳相传的无边风月,陈圆圆就是这样的产物,什么故事少了女子总会少了点色彩。她始终沉默,却以一段绝美的风华串联了明末乱世风雷激**的全程,无情冰冷的历史也因为这样的伊人的闯入而略显动人,因为很多后人的猜测而线条柔和。在山河动**之后,陈圆圆与吴三桂倒也着实情深相昵了数载。不过之后陈圆圆逐渐老去,吴三桂便再纳新妾,这个曾经被称为颜倾天下的女子并无心争宠,虽出身倡优,但实际性格却是恬静淡然,她选择了离开王府,出家为尼——

法号,寂静。寂静、寂静而已。要什么冲冠一怒为红颜的传奇,要什么且以深情共白首的承诺,到头来还不是寂静——一场寂寞,一片宁静。不过如此。

她是这样一番乱世的柔媚红线——

曾倾城倾国,宠辱跌宕,惊艳了一方岁月;

终洗尽铅华,去留无意,柔情过一段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