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迎祥的溃败只是一个开始,紧接着,朝廷启用杨嗣昌确定“安内方可攘外”的方针,把所有力量都用来对付流窜各省的起义军,张献忠队伍庞大,最引人注目,很快就成了“四正六隅”重点网罗的对象,主要对付他的是杨嗣昌钦点的将领熊文灿,以及在辽东战场和八旗军玩过命的左良玉。张献忠一直以来便是以打游击为主要战斗方式,他和他的部众专注于寻找明军守卫的薄弱环节,一旦得手便烧杀抢掠一番而去,不是在抢劫就是在逃跑,丝毫没有什么章法可言,所以,当遭遇熊文灿、左良玉领导的正规军队时,张献忠的农民军便瞬间溃败,就连他自己也在混战当中受了重伤,力量衰弱到极点。受到打击的并不仅仅是张献忠,全国各地的农民军都在杨嗣昌的大网之下纷纷败走,看到昔日的战友一个个被朝廷招安,走投无路的张献忠也决定屈尊投降。关于是否招降张献忠的问题,朝廷还起了一番争执,杨嗣昌充分吸取他父亲主抚失败的教训,深知起义军反复无信,投降之后随时可能东山再起,力主彻底剿杀,但是熊文灿却认为应当及时放下屠刀,招抚即可,随后熊文灿的想法被崇祯认可,张献忠就在官军的宽容下保住了性命。后来的事实证明,杨嗣昌的想法是对的,而熊文灿则为他错误的抉择付出了惨重代价。
既已投降的张献忠却并没有安分守己,除了顺水推舟帮朝廷招降了一支首领名号“曹操”的义军外,就借着熊文灿给他的保留旧势许可悄悄恢复实力,这一段时光应该是张献忠起兵以来过得最安稳的日子了,但是他天生好斗、野心勃勃,安稳的规律**根本拴不住他跃跃欲试的身心,接受招安只是一时的权宜之计,在他的脑海里,依然挥之不去曾几何时惊心动魄的“流寇”时光。崇祯十一年,处于人生低谷的李自成来找他,张献忠乐呵呵地调侃道,李兄,不如随我降之,何苦仆仆奔走!然后二人心照不宣地笑了,李自成也再清楚不过,这家伙受抚就是临时选择的退路,他脑子里真实所想,一定满满的都是哪天东山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