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1 / 1)

洪督师抵达之时,正是皇太极围攻松锦防线之时。因为孙承宗和袁崇焕当初打造的这条铁壁长城太坚固,再加上大明王朝特产的大炮一路伺候,皇太极再攻锦州,十有八九会重演他曾经的噩梦,这次他学聪明了,准确来说是有人教他学聪明了,这些教他的人,是来自大明投降的汉将,他们深谙大明的软肋,也了解皇太极长处,他们告诉皇太极,要打持久战,留在锦州用长久的方式围困,这样虽然久攻不下,却也可以曲线取胜。于是八旗军在锦州附近扎下了新根,不仅修城驻兵,还搞起了“圈地运动”原地种粮,打的就是心理消耗战。时任锦州守将的是著名的祖大寿将军,祖大寿看见皇太极在他脚底下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了,连忙向朝廷打报告求援,朝廷就让刚来的洪承畴去救锦州之急。

其实大家应该也看得出来,皇太极在锦州门口种地又能怎么样呢,让他种去呗,反正城池他一时半会肯定是打不下来,洪承畴也是这么想的,他打算跟皇太极慢慢耗,锦州他不可能围一辈子,静待时机,伺机而动才是上策。不过中央可不这么想,崇祯这个孩子见不得他家门口有人造次,他宁可把眼珠子一下子抠出来也不愿意一颗沙子在眼睛里慢慢揉揉出去,他给锦州下了一封谕旨:“克期进兵。”意思就是你看着赶紧跟他们干吧!当时的兵部尚书陈新甲为充分响应皇帝号召,还制定了一份详细的出兵计划给洪承畴参考。虽说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但崇祯显然没有这样的高觉悟,他不仅给了洪承畴不合适的最高指示,还给锦州派去了一个监军,即看着洪大人的监视器,逼他赶紧出兵进攻。

出还是不出呢?按照实际来,明军跟八旗军打野战赢的几率几乎是没有,这在万历时期已经有过惨痛教训了,更别说到了崇祯这会儿战斗力又下了好几个台阶,但是按照局势来,上上下下盯着洪承畴出兵的眼睛不下十双,如果不打就是抗旨不遵,他,别无选择。

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七月,轰轰烈烈的松锦大战拉开了帷幕,洪承畴带着十万大军跟皇太极玩儿命去了。在松山大战前,洪承畴曾这样鼓舞将士:“守亦死,战亦死,如战或许死中求生,不肖决意孤注一掷,明日望诸君悉力而为。”看得出此时这位将军是抱了必死的决心上的,他也清楚,此番跟八旗军死磕胜算太小,只有孤注一掷才有可能出现奇迹。

另一方面,多尔衮将信息第一时间报给了皇太极,皇太极率兵亲自督战。八月,八旗军将松山、杏山要道全部围堵,洪承畴陷入“瓮中捉鳖”的困境,一时间松山孤立无援,四面楚歌。而他手下的各路将士,临了思考的都是到底逃跑还是投降,军心涣散,局面濒临失控。首先逃了的总兵名字叫王朴,这个名字终将被历史唾弃,当大家都指责洪承畴叛降时,不妨先想想这个让明军彻底崩溃的始作俑者,因为紧接着其他总兵也跟着纷纷逃跑。

战争的结局毫无悬念,明军大败,将士死的死逃的逃,只剩下洪承畴光棍一般守着最后的城池防线,朝廷给他的指示是,坚持住!后援马上就到!其实哪有后援呢?不过就是让洪督师能撑一会儿算一会儿自求多福罢了。洪承畴在城里撑了半年,想尽各种办法突围,却一次次失败,一向无所畏惧、叱咤风云的洪承畴此时真的是束手无策,原地等死而已,到底能等多久,听天由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