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皇帝安点心,袁督师立刻走马上任,结果上班还不到三个月,就被焦虑异常的皇帝喊回去身边谈话了。那是崇祯元年的七月,皇帝先是客套性地慰劳了几句袁大人在辽东的辛苦(上慰劳意),紧接着就赶紧询问起辽东局势:“边关何日可定?”袁崇焕也不含糊,看似胸有成竹地回答说:“臣期五年,为陛下肃清边陲。”——这段对话,就是著名的平台召对,袁崇焕张嘴的时候可能还不知道,这一句“臣期五年”成了他的人生谶言。
为什么呢?因为可怕的是他这句五年复辽的牛皮实在是吹大发了,更可怕的是崇祯那个急猴子居然信了!手足无措的崇祯只觉得袁崇焕就是大明的救命稻草,这种孤注一掷的痴信是很危险的,如果他突然意识到救命稻草就是一根草,并不是木船的时候,他会猛生出一种比先前更甚的绝望,然后在绝望和冲动下把稻草撕碎。但袁崇焕当时并没觉得有什么不妥,他倒是很清楚他在吹牛,当有人问他何以五年定边时,袁大人气定神闲地说:“上期望甚,故以五年聊慰圣心耳。”就是说,看他那手足无措的期待样子,我就随口编了个时间,不过安慰他一下罢了。那提问之人名叫许誉卿,是兵科给事中,他听到袁崇焕的说法后吓坏了,在皇帝面前都敢随意夸下海口,难道袁崇焕已然厉害到如此地步,不怕以后实现不了崇祯治他一个“欺君罔上”的罪了吗?欺君,这可是杀头的大罪啊!
经人一提醒,袁大人的梦醒了一半,回过神来一想,他也反应过来这牛皮吹得是有点太大了,到时候万一辽东局势恶化,他立下来的承诺覆水难收,可就真的麻烦了。于是他赶紧去旁敲侧击地向崇祯表示五年的目标有点过了,比如说现在国库空虚,钱粮啊武器啊就很有可能跟不上,这些客观因素拖后腿,我可就不能保证之前告诉你的时间能做到了。可是崇祯显然没听出来袁大人的真正潜台词,他只道袁崇焕是在向他真诚分析“五年复辽”的必备条件,那么凡是“救命稻草”提的要求一定要满足,崇祯当下便开口命令六部,以后只要袁大人提出来辽东所需要的东西,你们就是砸锅卖铁也要尽全力解决。话都说这份上了,袁崇焕实在也没词了,他只好带着他夸下的海口为崇祯的诚意磕头谢恩。直到离开北京,他也没有让皇上知道他一开始就是在说谎,一是因为不敢,二是因为不愿。
袁崇焕不愿坦白他是在吹牛,因为这是个面子的问题,是自尊的问题,谁想亲手打自己的脸呢。袁崇焕是出身万历四十七年的进士,说白了,就是通过科举考上来的文官,妥妥的书生一枚。自古以来书生文人就没有不好面子的,袁崇焕不幸还是个自尊心强的人,尤其是在这个时候,刚刚打赢了无敌战团八旗军,升了位极人臣的兵部尚书,大明上下都视他为救世之神,神怎么可以犯错呢?于是他宁可冒着跟皇帝违约的危险,也不愿出尔反尔,毕竟不是还有五年呢嘛。况且,我甚至怀疑,袁崇焕是暗抱着“我五年真能复辽”的决心的,当时朝野上下口耳相传袁大人的神话战绩,万人敬仰,这个爱面儿的文人肯定也有些头脑发热、得意忘形。不过呢,袁大人自己可不愿意承认自己是个书生,他对于“督师蓟辽乃文官出身”讳莫如深,因为明代虽是文制于武,但一直以来拜言官所赐,文人并不是什么褒义词,基本是代表了“迂腐、不解边事”,只会瞎嚷嚷的意思。袁大人此时列位高官,又是将领之名,他最不愿意别人说他就是个耍笔杆的,不懂打仗,如果有人敢犯忌,袁大将一定会干死他,哪怕是总兵也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