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旌旗踏破万里程,满芒映燃华褪容(1 / 1)

战局已明,官军队伍是从各地军中抽调过来的,纪律涣散,训练不足,加上军饷紧张,随时有断供可能,朝廷心虚不已,也不管前线准备如何,只一味地催促杨镐尽快发兵。在仓促之中,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二月二十九,明军主力便慌然出战,明军比计划的出战时间还要提早了半月,几路将领对指挥官杨镐的安排都颇有怨言,但是杨镐并未在意。作为一名“光明坦**”的天朝征伐代表,杨镐充分发挥了高风亮节的君子作风,在发兵之前给努尔哈赤送去了一封文采斐然、气势如虹的战书以示通知。努尔哈赤远没有那么通晓文墨,他也不在乎别人认为他作风如何,只看到杨镐将发兵的消息知会与他,机不可失,给后金军提前防御创造了条件。与杨镐相反,努尔哈赤看到了多路分兵的弊端,所以打算采取集中力量、逐个攻破的策略,首先将关注重点放在了明军的主力部队上。

明朝的主力部队由杜松带领。三月初,杜松率领着中路军一路赶到了二道关附近的萨尔浒,中路军力量最强,也最自信,一心想着多多歼敌,在萨尔浒山东边有一条河叫苏子河,而苏子河对面是界凡山,山后便是一马平川,易攻难守,战略地位可见,杜松听说界凡山上就是女真的一支小队伍,在修筑防御工事。见到敌人中路军很是兴奋,杜松很快决定,要轻袭这支女真工兵,然后把界凡山攻下来当营点,如果奇袭成功,攻破努尔哈赤的老窝赫图阿拉就轻而易举了。于是,这名勇敢的将领带着两万人过了苏子河准备攻山,剩下的士兵则驻扎在萨尔浒随时等待调遣,支援先锋队伍。

对于杨镐的四路大队,努尔哈赤没怎么理会,按照他“集中兵力、重点击破”的策略,八旗军主力立刻盯上杜松带领的中路左翼军,努尔哈赤提前猜到这就是本次出战的主力,早已暗中调兵遣将,将大量将士安排在杜松必经之路上等待。当杜松带着人去打界凡山时,以为山上只有有限的女真部队驻扎,完全不知道努尔哈赤派了一支精锐准备袭击他留在萨尔浒的后续部队,八旗军突然出现断了杜松的后路,明军被山和河流直接断为两截,难以集中兵力。杜松一看,先前判断失误,感到非常着急,一面加紧想把界凡山拿下来加以休整,一面暗自祈祷背后的大部队能够打败女真,尽快前来支援攻山。可是后备的大部队是努尔哈赤志在必得的重头,为了提高胜利几率,努尔哈赤派了将近四万人来攻打两万明军,起初明军靠着先进的火炮抵挡住了女真的攻势,然而火炮虽强,却笨重缓慢,女真士兵像浪潮一样迎着炮弹猛烈涌来,火炮毕竟不能像机关枪长期连续出弹,准备的间隙女真的铁蹄眨眼间便冲进来,近距离作战火器的优势尽失,而面对面作战女真的战斗力很快突显,骁勇无比的对手本着敢死的精神将明军士兵砍杀无数,战争很快从肉搏变成屠杀,转眼间明方便溃不成军,四下逃散。

背后全军覆没,杜松正面也惨遭围攻,他当时只知山上敌人集中,却不想被女真军从后面围攻,山上的敌人也尚未攻破,他们也依托有利地势阻碍了明军的攻击,杜松腹背受敌,虽然凭着惊人的毅力顽强坚持,但也没能撑过一天,就宣告全线崩溃,这个青史留名的优秀将领到最后一刻铠甲尽失,仍竭力战斗,遗憾的是,杜松最终在萨尔浒结束了他金戈铁马的传奇。中路主力的惨败快得像一场噩梦,他们虽然拥有明军最先进的装备、最顶尖的火器,却并没有想到辽东战场对战骑兵优势更大,远距离作战中火炮并没有什么用,除了能靠声音吓一吓对方没见过什么世面的马匹,实在指不上它们能扭转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