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懒归懒,骨头并不软;差归差,眼睛并不瞎(1 / 1)

最初,是关于战事最明确的判断和果断的反应。据大明一贯的“铮铮硬气”,遇到叛乱、侵袭等事件,常常最先考虑的是镇压、平息,所以从建国之初到末代亡国,大明似乎是战火不断,这也为这个坎坷多舛的王朝赢得了历史上荣耀的“无汉唐之和亲,无两宋之岁币”的口号式高度赞誉。万历显然是秉承了老朱家这一优良传统,到他怠政怠到深刻处,此君越发脾气暴躁、怒气冲冲,每每面对朝廷上“招安”“议和”等观点总是倾向于否决,皇帝的态度很快为战争赢得了主动权。这是一个决策者应有的果决。特别是在抗日援朝一战上,万历显然是做了“情面”与“安危”的双重考虑,如果因为贪图一时的安逸任由日本人胡来,历史将会怎样重写就不知道了。

其次,是在战争将帅任命上的慧眼和坚持。老话说得好“三军易得,一将难求”,万历选将的眼光还是蛮不赖的。最突出的,就是任用在宁夏之役和平壤战场都立下赫赫战功的李如松。李如松是曾经名震辽东的大将李成梁之子,将门之后,一家从戎,李如松的弟弟李如梅、李如柏等也是出色的将领,《明史》给他的描述是“少从父,谙兵机”,毫无疑问,这样家庭出来的孩子,多半是要跟随长辈走上金戈铁马的路的,李如松可谓是继承了他父亲的将帅之才,而且官二代的身份也给了他迅速拥有统兵高位的机会,这个骁勇的少年年纪轻轻便坐到了总兵的位置上,和他的父亲、兄弟一起掌握了大明国防系统最强悍的几支力量。这时候,朝廷上最善于观察和挑事的言官如约登场,他们开始喷李氏家族,手握重兵、担心其有不臣之心一旦拥兵自立后果不堪设想云云。而万历似乎一直很信任李氏父子,没有重演史上“莫须有”的冤案。在宁夏哱拜叛乱,有人推荐李如松领兵平叛时,万历毫不犹豫就答应了,还给了他陕西总兵的职位。当时朝廷一片反对之声,说万历此举无异于引狼入室,李家的势力太大了,皇上三思啊等等。皇帝大人此时却表现出了少有的坚持和强硬,冒朝堂之大不韪力挺李如松,更授予他做“提督”,给了他辽东、宣府、大同等重镇兵马随意调遣。我们猜想李将军此时的心情,该是很感动圣上这沉重的信任吧,之后便率军直赴西北,在宁夏战场踏平了骚乱的风沙尘埃,成就了一番丰功伟业。在宁夏还未打完,便接到中央将他派到东边朝鲜战场的调令,这位骁将即刻调转马头,携卷着大漠未散的烽火长烟,转战千里再赴逐倭一线,在第一阶段的大战中又立战功。他没有辜负万历的信赖,一直忠心耿耿地带兵征战,直到最后在蒙古平乱时不幸遭袭,以身殉国,他没有有辱圣上信任,没有有辱家门,一辈子都用尽全力为大明的安危战斗,最后以马革裹尸的悲壮圆满地给皇上交上一片丹心。万历这番坚持和重用,为三大征的胜利起了关键作用,不仅是李如松,还有叶梦熊、麻贵、刘綎等一干勇猛将帅,都能算是万历识人惜才的成果,这是一个领导最重要的能力,而用人不疑则是他最可贵的精神。与上述战功斐然之将相反的一干错误决策者,万历则表现出来相当的无情,比如在朝鲜战场上力主议和的兵部尚书石星,这位官员不能说怀着多么反面的心思,只是在沈惟敬的引导下努力错了方向,但是万历最后面对石星时却丝毫不顾念旧情,逐倭援朝战争以胜利告终,有人趁着万历封赏功臣心情不错,请求他将石星等“罪臣”加以宽恕,但是万历拒绝了这些请求,石星结局悲惨,在狱中孤独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