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始细述这一次征战之前,我们首先解释一下该战役中,叛乱的中心词——“土司”,土司是自元朝以来所设置的地方官职,最初是为了安抚、封授西北、西南部分少数民族首领,给他们在这些边陲地区一定自治权力的安排,但“土司”和我们现在意义上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可不一样,这些土司,世代袭位,世代受封,关键是可以保留部分掌兵之权,名义上是在中央的委托下,作为一方维稳力量的。但是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这一旦拥兵就不是什么好事,伟大领袖毛主席曾说,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特别是山高皇帝远的偏远地区。于是万历年间在四川南、贵州一带的播州任宣慰使司的杨应龙就折腾出了一场巨大的动**,酿成“万历三大征”的最后一场——播州之役。
溯源杨应龙祖上,可一直追到唐朝。唐僖宗在位时,他的先祖杨端因扫**西南边陲骚乱有功而受命在此镇守,转眼七百年过去了,历朝历代管制不同任职不一,但没变的就是杨氏在这片川黔之地上起伏多少代仍居一门望族。到了明朝,正是杨应龙袭土司之位,任了播州的宣慰使司一职,明代对于土司的统治相比前朝稍微从严,从前这些土司只要逢年过节给宫里送一点土特产尽尽孝心就可以了,明代则给他们加上了赋税的要求,不过杨应龙在对老朱家表忠心的问题上非常积极,朝廷为了嘉奖他的忠心,没有给他规定严格的赋税红线,说白了只要看着交点钱就行了,话虽这么说,朝廷毕竟不能糊弄,所以比起从前,到底是改变了只送土特产就能过关的好日子。
杨应龙最初对大明政府是很拥戴的,万历这个人爱好面子工程,喜欢大兴土木,建造他的定陵就是个巨大的项目。恰好杨应龙驻守的贵州特产上好的木材,这个川黔边区的头目便充分发挥地方特色优势,经常给皇帝砍上好的木头进奉,佳木特供就成了杨应龙在帝心的突出特长。而进献过程中,杨应龙总是态度恭顺,谨慎有加,就连申时行都愿意为他说几句好话,可见在叛乱之前杨应龙还是个典范性的三好学生。因在献木行动中表现良好,杨应龙就想问万历要一点赏赐,他说以前的土司曾经得到过蟒衣的封赏,他也想要一件。这一请求最终被万历拒绝了,但是作为不能满足请赏的弥补,朝廷又加封给他一个“都指挥使”的头衔。也许是为了感激朝廷的恩德,杨应龙后来又主动奉上了好几次名贵的黔地特产,看起来地方与中央的关系似乎一直都还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