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胡皇后这边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被立为皇后以后,她与宣宗的关系不但没能缓和,相反日趋激烈。怎么回事呢?宣德年间大明四海升平,并且还处在“仁宣之治”的盛世中,而明宣宗本人则是一个明显的太平天子、守成之君,有钱又有闲,所以宣宗在日常生活中就十分喜欢游玩并且爱好游戏取乐,要不然后世也不会送他一个“促织皇帝”的“雅号”。皇帝喜欢玩这是个好机会,皇后可以陪他一块玩嘛,双方还能促进一下感情,但是前面说了,胡皇后的性格比较端庄严肃,因而她对宣宗这种游戏人生的行为十分瞧不上眼,经常对明宣宗的这些行为进行劝谏,并且在平常侍奉明宣宗的时候,胡皇后也十分淡然、不卑不亢,从她身上看不出一点曲意逢迎的感觉。可能这些行为在别人眼里看来(比如宣宗之母张太后)正是一个皇后应该做的,并且胡皇后还做得十分好,正直、严谨,且落落大方。
但是在明宣宗眼里可能就不是这个样子了,明宣宗一方面对胡皇后的屡次劝谏感到厌烦,感觉这哪里是老婆呀,简直是老妈,自己已经有一个管教很严的张太后了,现在又来一个胡皇后;另一方面本来他就不太喜欢胡皇后,胡皇后这么一搞,朱瞻基也就越发对其冷淡了。到了后来,更是每次在拜见张太后时,都要抱怨胡皇后做得不好。然而,张太后对于自己的这位儿媳则十分满意,任凭宣宗如何抱怨,张太后也没有为此训斥过自己的这位儿媳。但朱瞻基是铁了心了,一定要废掉胡皇后,扶孙贵妃逆袭上位。
但是问题也就来了,你要废掉胡皇后你没啥理由啊?胡皇后也没犯错呀?你要立孙贵妃为皇后也没啥理由啊?孙贵妃也没立啥大功啊?正好这个时候,宣宗皇帝还没有儿子,巧的是宣德二年(公元1427年)宫中突然传出消息说孙贵妃生了宣宗皇帝的第一个儿子。这等于就是为国立本啊,孙贵妃是立下了大功一件啊。但是关于孙贵妃这个儿子一直有争议,《明史》中就毫不客气的记载道:“妃亦无子,阴取宫人子为己子,即英宗也,由是眷宠益重。”啥意思呢?就是孙贵妃上演了一出大明版的“狸猫换太子”。
涉及这段历史记载的史书大部分都称明英宗并不是孙贵妃的儿子,是孙贵妃为了争皇位抢的宫女为宣宗皇帝生的儿子。不过,也有人认为这件事是不值得推敲的,明英宗就是孙贵妃生的。但是不论最终结果如何,从这件事都能看出宣宗皇帝对孙贵妃的宠爱。虽然宣宗在废胡皇后时找的借口是“未有子,又善病”,但事实上胡皇后并不是没有生育能力,她之前已经为宣宗生了两位公主了,并且根据时间推算,胡皇后此时的年龄应该是二十多岁左右,并没有错过生育年龄,谁敢说皇后就不能生下儿子,那么为什么胡皇后到被废都没生下皇子呢?很有可能是宣宗皇帝担心胡皇后生下皇子后地位会更加牢固,于是干脆就不去宠幸胡皇后了。到了这里,孙贵妃成功诞下一子,可以说两人的废后计划已经成功一大半了,并且孙贵妃产子还不到三个月,宣宗皇帝就迫不及待地把自己这个儿子立为太子,意图太明显了,正所谓母以子贵,儿子是太子了,那么孙贵妃就应该是皇后了。孙贵妃生下明英宗后,朱瞻基就经常带这个孩子去张太后那,给她瞧瞧这个孙子。张太后虽然也很喜欢这个孙子,但是对于改立皇后一事只字不提,既然太后不同意,看来走上层路线是不行了,那就走下层路线吧。
果然,在立完太子不久,宣宗皇帝就召见了张辅、蹇义、杨荣、夏原吉、杨士奇,并且见面之后便开门见山地说自己打算废掉胡皇后,立孙贵妃为皇后,其所列出的理由也是胡皇后有病,不能生育。并且为了增加自己行为的合理性,宣宗皇帝还专门强调自己找了相师来为胡皇后算过命,说她这一生都不会生孩子,所以自己才会打算废掉她皇后位的。本来这事只是走个过场,朱瞻基以为很好办,毕竟没有涉及各方的利益,可是结果让人出乎意料。当时,朱瞻基并没有说张太后已经同意此事,就想看看大臣们的意见,说是征求他们的同意。杨荣一下明白了宣宗皇帝的意思,立马做出反馈,表示可以废后。宣宗皇帝又问之前有没有先例,蹇义则回答道当年宋仁宗废郭皇后为仙妃就是先例。朱瞻基觉得既然有先例,那就意味着事情可以按照自己想的那样子办。可是,当蹇义说完后,又没有人说话了。
朱瞻基见状,觉得只能一个个点名来说。当时杨士奇一直没有说话,而朱瞻基比较器重他,就让他说下意见,结果杨士奇来了一句:“臣侍奉皇帝和皇后,就像儿子对待父母一样,从来没听说过儿子跟父亲商量废了母亲的。”朱瞻基听完也是一愣,杨士奇是摆明不赞同改立的,局面再次陷入僵持。一番话说得直接把宣宗给顶了回去,宣宗直接给噎得说不上话来了,于是又转过头问张辅和夏原吉,结果两人也支持杨士奇并且还要求朝廷上所有的大臣都要参与进来进行讨论。朱瞻基无奈之下,只好又问:“如果发生废后的事情,外界会不会议论?”蹇义听后,说这是宫中事,外界是不能议论的。杨士奇听了蹇义的话,说:“怎么会没有人议论?当年宋仁宗废掉皇后后,范仲淹等人上书反对,后来都被贬官,现在史书还记着。”
经过一番讨论后,双方谁也没能说服谁,宣宗没有办法只好让他们先退下。当时,会议散后,蹇义等人就劝杨士奇别犟了,这是皇帝铁了心要办的事。但是,杨士奇觉得这样不对,就说:“这些所谓的罪状是不能够废掉皇后的,而且也不应该废,这不对。”杨荣听到杨士奇说罪名太少,就连编带造写了胡皇后的二十多条罪状,准备第二天交给皇帝。
第二天,宣宗皇帝又召见杨荣和杨士奇,再次问起废后之事。这时,只见杨荣把昨天晚上找了一晚上材料并且绞尽脑汁写的“后当废事”的纸条递给了宣宗皇帝,为了能实现宣宗皇帝的目标,杨荣是怎么过分怎么写,但宣宗皇帝本来心里就觉得对不住胡皇后,这下看到杨荣伪造的罪行极为恼火,毫不客气地说道:“这也太离谱了吧,皇后哪里做过这些事?这有点过分。”就等于直接在说杨荣胡说八道。杨士奇则是仍然坚持自己原来的看法,于是双方又重走了昨天的老路。在接下来的几天,双方又就这个问题展开了争论,在此期间,杨士奇抬出张太后来试图压制宣宗皇帝,结果宣宗皇帝直接说找你们商量就是太后的旨意,这时,杨士奇才明白,皇帝根本不是征求意见,而是让他们去办这件事。
杨士奇没有办法,只好说:“如果皇后和贵妃两人的关系好的话,就找件事让皇后力辞皇后,这样可以减少舆论。”希望宣宗皇帝在胡皇后退位后对待两宫要一视同仁,宣宗对此一口答应。就这样在宣宗的劝说下,胡皇后主动退位,退居长安宫为道姑,并赐号“静慈仙师”。那么胡皇后真的是在宣宗的劝说下主动退位的吗?其实不然,胡皇后很可能是被迫退位的,《明史》中的“帝令后上表辞位”,一个“令”字便**裸地展示出了胡皇后退位的无奈和被迫。
那么对于这件事,孙贵妃作为最大的受益者是什么反应呢?孙贵妃在得知胡皇后上表请辞后,公开宣称:“后病痊自有子,吾子敢先后子耶?”就是说,皇后病好了自然会有儿子,我的儿子怎么敢在皇后的儿子前面呢?是不是听上去很大义凛然,一副与世无争的样子,但好玩的是孙贵妃说这句话的前面还有两个字“伪辞”,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想必大家都清楚。胡皇后生病时孙贵妃的表现也十分有意思,史载:“后病,妃故朝夕视,阳为忧劳”,也就是说孙贵妃在胡皇后生病时故意装出了一副担心的样子。除此之外,在和宣宗皇帝相处时,孙贵妃也特别聪明,从来不违背宣宗皇帝的想法,更不用说劝谏了,也因此宣宗皇帝越来越喜欢孙贵妃,最后不惜背上世人非议也要把孙贵妃立为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