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朱棣在北征返京的途中病逝,我们的皇太子终于“媳妇熬成婆”,当上了大明的皇帝,是为明仁宗。登基为帝的明仁宗忘不了自己在当太子时,太子妃张氏对自己的帮助,于是即位后立即册封张氏为皇后,在册封诏书中对张氏不吝赞美,追忆其与自己二十余年患难与共,自己今日能荣登大位离不开贤内助的支持。因此明仁宗登基以后不仅仅把张氏看作自己的皇后,更把张氏看作自己在政治上的助手,朝中大事小事都让张氏知道,甚至与其商量如何处理,可见明仁宗对她的重视。
张氏为太子妃二十余年,终于当上了皇后。但是这个皇后仅做了不到一年就到了头,这不是张氏本人有什么问题,而是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五月,在位仅九个月的朱高炽驾崩。明仁宗的驾崩令张氏倍感伤心,但现在还不是哭的时候,因为一个难题摆在了张氏的面前,那就是皇太子朱瞻基能否顺利继位。因为明仁宗生前曾计划迁都回南京,为此特意派皇太子朱瞻基到南京去拜谒太祖朱元璋的皇陵,并留在那里,负责准备迁都事宜。然而明仁宗的猝死打破了这一切,此时皇太子朱瞻基仍在南京,以当时的交通条件来看,朱瞻基至少需要一个月的时间才能赶回北京,然后处理先帝的后事并继位。要是在平常,这一个月等就等了,但问题是当时已经被赶回封地的汉王朱高煦仍贼心不死,一直想夺取皇位。在其从安插在北京的密探处得知仁宗可能已经去世后,便计划在朱瞻基归途中拦截朱瞻基,从而夺取皇位。
张氏深知自己这位小叔子不是个什么安分的主,因此对其早有提防,在猜到朱高煦可能会趁乱夺权后,张皇后迅速采取措施,来制止这种情况的出现。首先,张皇后下令严格封锁仁宗皇帝已经去世的消息,并安排时任户部尚书的夏原吉继续如常处理军国大事,制造一个仁宗皇帝还在世的假象,从而迷惑朱高煦。果然,朱高煦上当了,对于是否立刻起兵作乱迟疑起来;其次,张氏命大臣为仁宗皇帝起草遗诏,传位于皇太子朱瞻基,从而稳定人心;最后,派遣大学士杨荣出宫去迎接皇太子入京。可以说,在张皇后的果断措施之下,朱瞻基顺利继位,是为明宣宗,张皇后也由皇后升格为太后。
明宣宗在位期间,对张太后特别尊敬,可能是知道自己母亲在政治上的能力,所以虽然明朝规定“后宫不得干政”,但朱瞻基凡是遇到军国大事均先禀告张太后,得太后允许之后方才施行,而张太后呢,也十分摆得清自己的位置,虽然也听听皇帝的汇报,但从来不敢称自己是听政,更不会擅自更改外廷的朝议。从朱瞻基一朝政令的执行情况来看,这种禀告可能只是形式上的,国家大权依然在朱瞻基手中,但朱瞻基对张皇后的孝顺是真心的。
宣宗皇帝除了在政治上尊重自己母亲的意见,在生活上对于张太后也是十分孝顺,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张太后游玩西苑,皇后和皇妃在一旁服侍,宣宗则亲自扶车和张太后同登万岁山,并且还奉酒、写诗为太后祝贺;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张太后前往长、献二陵(明成祖和明仁宗的皇陵)进行祭拜,宣宗皇帝则骑马在前引导,等到了河桥时,宣宗皇帝又下马扶着张太后的车辇。当时京畿一带和皇陵旁的百姓都夹道拜迎,张太后见到此情此景,便借机告诫宣宗皇帝“百姓拥戴的原因,是君主能让他们安居乐业,你应牢记在心。”在回程中,正好经过了一户农家,张太后专门召见农家中的老妇人,询问他们的生计如何,并进行赏赐。有的农户则献上蔬菜食物酒水,张太后取来赐给宣宗皇帝,并告诫他:“这是农家的口味。”
并且,在此次祭拜过程中,张太后还特地在临时行殿召见英国公张辅,吏部尚书蹇义,大学士杨士奇、杨荣、金幼孜和杨溥等朝臣,对他们的忠心报国表示称赞,还对他们进行勉励,希望他们再接再厉,使“国家蒙福”,大臣的子孙也“安荣永世”。之后,张太后又担心宣宗皇帝对这几位大臣不够了解,还专门向宣宗皇帝介绍了这几位大臣的性格特点,以便于皇帝更好地任用这些大臣。据《明史》记载,仁宣两朝时忠直大臣都能得到重用,朝政风气为之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