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来自弟弟们的野望(1 / 1)

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在经过一年多的犹豫后,在多方的压力下(主要是文臣集团、徐皇后及朱棣自身的清楚认识),朱棣终于还是妥协,宣布立其嫡长子朱高炽为太子。朱高炽终于当上了储君,但这并不是他苦难的结束,相反这才是他历练的开始。

朱高炽被册立为太子的同时,朱棣还册封自己的嫡次子朱高煦为汉王,嫡三子朱高燧为赵王。在考虑立谁为太子的这一年多的犹豫期中,朱棣似乎也察觉到自己的这三个儿子因为储位问题而暗流涌动。于是在册封完三个儿子后不久,朱棣紧接着就给他们安排了各自的去向。大儿子朱高炽作为太子自不必说,当然要留在大明朝的首都南京,二儿子朱高煦的封地则在云南,三儿子朱高燧则被朱棣安排在了自己的龙兴之地——北京,并且还规定“有司,政务皆启王后行”,可以说给予朱高煦和朱高燧的权力特别大。

对于朱棣的这种安排,三子朱高燧没有什么不满,老老实实地去了北京,并且据史料记载朱高燧在镇守北京的时候干得还挺不错的,史称“上有以宣朝廷之恩,下有以安邦域之大。”而次子朱高煦就不一样了,对于朱棣的这种安排很是不高兴,在得知自己的封地在云南之后,更是觉得让自己去云南简直是在流放自己,坚持不去封地,一定要留在南京。朱棣在立储时最后没有选择自己所喜爱的次子朱高煦,之后可能是出于对朱高煦失信的愧疚,使得朱棣十分纵容朱高煦,最终就默许他留在南京了。而朱高煦从朱棣的举动中看到了机会,看来当太子还有戏啊,于是朱高煦继续向大哥朱高炽的太子之位发起了进攻。

特别是徐皇后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去世,本来徐皇后特别欣赏朱高炽这个大儿子,她活着的时候经常在朱棣面前袒护朱高炽,稳住了朱高炽的地位,现在随着徐皇后这个给力队友下线,再也没有人能压制住朱高煦和朱高燧了,所造成的后果就是“两王合而间太子,帝颇心动”,老二老三合起来要对付老大,对朱高炽来说,是真的乌云压顶了。

文官集团是朱高炽最重要的支持力量,朱高煦和朱高燧也视其为眼中钉,欲除之而后快。因而在永乐一朝前期,大批太子东宫的属官和朝中支持太子的官员不断被朱棣逮捕下狱,如解缙、三杨、蹇义等,在永乐朝没有被皇帝进诏狱“同窗”过的官员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太子党”。其中包括解缙在内的不少官员甚至被迫害致死,起因大多就因为四个字:“以汉王谮”,就是说这都是朱高煦向朱棣打小报告的。大批忠于太子的官员被捕被杀,无疑导致太子一方人心惶惶,朱高炽面临的压力可想而知。而打击文官集团只是朱高煦的第一步,他的更深层次目标是打击朱高炽本人,朱棣在位期间经常外出征战,所以太子朱高炽经常留守京师(南京)监国,距离是异地恋的最大敌人,父子也一样。而这对朱高煦来说真是天赐良机,他经常借机诬陷朱高炽。

事实上,以解缙失宠被贬为开端,支持朱高炽的文官集团在之后便都遭到了朱高煦和朱高燧的残酷打击报复。首当其冲的便是解缙,可能是因为他在当年的储位之争中一直在冲锋陷阵的最前线,所以就成了朱高煦和朱高燧的头号打击对象了。永乐八年(公元1410年),朱高煦诬陷解缙私自觐见太子,“无人臣礼”。结果朱棣为此震怒,直接将解缙扔进了锦衣卫的诏狱,拔出萝卜带出泥,还牵涉了大理寺寺丞汤宗、宗人府经历高得抃、中允李贯、赞善王汝玉、翰林院编修朱纮、检讨蒋骥、潘畿、萧引高并及御史李至刚等人。

解缙这一关就是五年,直到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在朱棣的授意下,锦衣卫指挥使纪纲将解缙杀害。永乐十二年(公元1414年)文官集团的处境变得更为危险,该年朱棣结束了第二次北征回到南京,这次的北征可不得了,因为这次朱棣是带着朱高煦一起去的,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朱高煦有机会天天待在朱棣面前诬陷太子,而本来朱棣对朱高炽就有所不满,这下在朱高煦的长期挑拨下彻底爆发了。

既然爆发了,那就整太子吧,于是仅仅是因为朱棣的銮驾返京时,朱高炽的欢迎仪式稍微怠慢了一些,怒火中烧的朱棣便认为这一定是太子手下的官员辅导不力的结果,于是尚书蹇义、学士黄淮、谕德杨士奇、洗马杨溥、芮善等大批辅导朱高炽监国的官员被下狱,危急时刻,还是杨士奇挺身而出,把所有的罪名都揽到了自己身上,最终在杨士奇的努力下,朱棣没有追究下去,但在这件事中朱高炽的地位可以说是岌岌可危。而这样的事例在朱高炽的太子生涯中经常发生。

面对两个弟弟的步步紧逼,朱高炽并没有公开表示不满。甚至在永乐十二年(公元1414年)辅助自己监国的大臣们大部分被下狱时,朱高炽都没有表示任何不满,在当时有人曾询问朱高炽“殿下想知道是谁向皇帝进的谗言吗?”结果朱高炽回道自己不知道,也不想知道。其实,朱高炽在成为太子之后所采取的措施就是“以退为守”,一方面对于朱棣对自己的训斥和惩罚全盘接受从不争辩,从而不给朱棣抓住自己犯错的机会,另一方面对于两位弟弟的进攻则以防守退让为主,从而让自己的这两位弟弟放松警惕并且更加行事嚣张。

不得不承认,朱高炽的“以退为守”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朱棣开始对朱高煦和朱高燧二人不满。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朱棣将朱高煦的封地改封到山东青州,并要求他前往封地就藩,结果朱高煦又拒绝就藩,并上书称想一直留在朱棣身边服侍。不过这次朱棣就没有那么好说话了,直接下诏狠狠地斥责了朱高煦一顿,认为先前朱高煦说云南远,现在改封到山东他还诸多借口推辞,这种不遵守大明法度的行为简直岂有此理,要求朱高煦必须就藩。但是朱高煦还没察觉出朱棣对自己的态度已经有所改变,反而继续肆意妄为,甚至还亲手挝杀兵马指挥徐野驴并且僭用乘舆器物。

终于在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朱高煦作大死,想要仿效朱棣再来一场靖难,结果被朱棣发现,将其囚禁起来甚至要废为庶人。这个时候,还是朱高炽这个大哥不计前嫌为朱高煦求情,最终朱高煦免于处罚,仅仅被遣送到山东就藩。就这样,朱高煦被彻底清除出局,而少了朱高煦在京城的煽动,朱高炽才稍微好过了点。朱高煦出局后,三子朱高燧不仅没有收敛自己的行为,反而认为自己的机会到了,继续我行我素,甚至计划在永乐二十一年(公元1423年)发动政变来夺取皇位。

当然这些技巧在政变大师朱棣看来都是小儿科,朱高燧的作乱也被扼杀在萌芽之中,而在朱棣想要严惩朱高燧时,又是朱高炽挺身而出为朱高燧求情,保下了这个弟弟的性命,而这无疑会在朱棣的心中给朱高炽加不少分。但要知道作为皇帝朱棣对朱高炽的打压,不能仅仅用一个偏爱一带而过,这件事还有其他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