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如何评价明成祖迁都(1 / 1)

总之,在经过多方面综合考虑之后,朱棣决定迁都北平,并且为了迁都北平不惜一切代价,甚至到了不顾民生的地步。在朱棣一开始宣布准备迁都时,绝大多数朝中官员都强烈反对,他们的理由是北平偏处北地,远离大明的经济中心,如果从南方往北京运送物资途中必然消耗巨大,而这些负担最后都会由百姓来承担,会使百姓疲于奔命,动摇国之根本。确实迁都期间的种种物资需要和建设需要,这些归根结底都压在了老百姓的身上,而且本来老百姓的负担已经够重了,但是在迁都期间北方地区又发生了灾荒,而此时国库为了迁都已经消耗得差不多了,根本无力赈灾,使得北方地区的老百姓沦落到“老幼流移,颠踣道路,卖妻鬻子,以求苟活”的境地。然而即使这样,朱棣也没有推迟迁都进程。

事实上,朱棣的这些举措和迁都行为在大臣中早已有所非议,只是碍于朱棣的个人威望使得他们不敢直言而已。巧的是,上天给他们创造了这个机会,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就在朱棣举行完京师宫殿告成礼百日之后,奉天、华盖、谨身三殿同时罹灾尽毁。

这下朱棣也慌了,认为这是上天示警,于是下诏让大臣们直言,结果大臣们的上书都是批评朱棣迁都决定的,要求朱棣把都城迁回南京。这下朱棣的暴脾气又上来了,为了展现自己定都北平的决心,所有上书要求迁回南京的大臣们全部遭到惩处,其中主事肖仪更是因为言辞过于激烈,被朱棣认定为“乌足以达英雄之略”,当了杀鸡儆猴故事里面的那只鸡,落了个身首异处的下场。从此之后,再也没有人敢向朱棣上书要求还都南京了。如今,以我们后来人的角度来看,朱棣迁都北平的确有其弊端,但是其利则远远大于弊,也正因朱棣迁都北平,才使得大明在今日得到了“天子守国门”的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