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皇帝也想要和平共处(1 / 1)

永乐皇帝登基以后,对蒙古诸部没有扯自己后腿的行为非常满意,并履行自己的承诺将大宁卫赠予兀良哈部。然而当朱棣只是一个起兵造反的藩王时,他的唯一目标就是取胜,所以他可以跟蒙古人合作,乃至于放弃一部分国家利益,但成为皇帝后朱棣已经完成了身份的转变,作为大明王朝的最高统治者他明白了明朝北地防御体系的重要性,因而其登基以后就开始逐步恢复北地的防御体系。但怎么个恢复法让朱棣头疼,藩王起家的永乐帝深知藩王戍边对中原王朝的危害,既然藩王不能用了,就得想其他方案来代替,而方案一时半会还拿不出来,这就需要争取时间,恰好此时蒙古的局势让朱棣觉得可以暂时与蒙古交好,赢得时间。

不得不说永乐皇帝的运气很好,他登基的时候由于蒙古贵族内部长期为了利益自相残杀,到这个时候已经发生了分裂,蒙古一分为三,其一就是上面提到的兀良哈,他们的势力范围在东北一带,而且由于曾经跟朱棣有过合作,所以双方关系还不错;而在蒙古高原上的蒙古诸部又分裂成两大部分,即东部地区的鞑靼,占据蒙古本部,鞑靼自认为自己是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后裔,是最正统的蒙古人,他们的势力也是三部蒙古之中最强的,朱元璋当年打击的以及朱棣当年在北平镇守时防的就是鞑靼;西部地区则是瓦剌,瓦剌的血统没有鞑靼那么高贵,但他们通过与成吉思汗后裔(尤其是阿里不哥后裔)长期通婚,成为蒙古重要的一部分,朱元璋时期鞑靼受到明军重创,而远在西北的瓦剌则没有受到太大损失,相反势力逐渐强大起来,以至于有与鞑靼分庭抗礼之势。

介绍完蒙古三部,我们再来看看朱棣的举措,三部之中兀良哈势力最小,也最听明朝的话,不需要过多笼络,所以永乐帝极力交好的对象就是鞑靼和瓦剌。与瓦剌的交好比较顺利,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八月、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四月,刚刚继位不久的朱棣先后两次派遣使者出使瓦剌,致书瓦剌领袖马哈木、太平等人,传达明朝想要与瓦剌和平共处的愿望。在朱棣看来明朝强大,瓦剌弱小,瓦剌对付一个鞑靼尚且捉襟见肘,是断然不会再给自己招揽一个大敌的,然而信心满满的朱棣却迟迟没有等到瓦剌的回信,尽管朱棣表现得十分有诚意,但瓦剌那边就是爱答不理,这倒不是瓦剌摆谱,实在是因为此时的瓦剌自顾不暇。

永乐初期瓦剌部先是因为内部权力分配而展开了一场大混战,最后马哈木等人胜出,但也是损失惨重;内部矛盾处理完没多久马哈木等人又率领瓦剌与鞑靼进行交战,接二连三的战争使得瓦剌实在没有时间回复明朝的好意,这不等瓦剌刚一稳定下来,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马哈木等人便麻溜地派人前往大明,表达特别想要与明朝交好的愿望,而且向永乐帝请求册封,意思是瓦剌以后就是大明的臣属,以后就跟着大明混了。看到瓦剌竟然这么识相、这么乖以后,朱棣龙心大悦,当即下令册封瓦剌首领马哈木为顺宁王、太平为贤义王、把秃孛罗分为安乐王,其他人等各有封赏,从对几人的封号便可以看出朱棣想要和平的心愿,一时间明朝与瓦剌进入了蜜月期。

虽然与瓦剌的交好过程很顺利,但跟鞑靼可就一波三折了,并最终导致平静多年的边地再次爆发战争。鞑靼自认为是黄金家族的直系后裔,也是北元的继承人,而这成为横亘在鞑靼与明朝之间的最大障碍,虽然经过明朝轮番打击,鞑靼实力大伤,连“大元”的国号和大汗保有的“帝号”都去掉了,但这并不妨碍其继续与明朝死磕,尽管朱元璋时期明朝就曾经数次派遣使节想与鞑靼交好,但鞑靼对此的态度就是“不回应、不接洽、不谈判”。朱棣登基的同年,非黄金家族后裔出身的鬼力赤(又名布里牙特·乌格齐)篡夺蒙古大汗之位,然而由于其血统问题不能服众,鞑靼部爆发了内战,尽管朱棣登基以后也曾派遣使节表达想要与之和平共处的愿望,但不知道是鬼力赤无暇顾及,还是为人比较傲娇,对于明朝的多次声明皆没有回应。

鞑靼不比瓦剌,其活动区域更加逼近永乐帝的老巢北平,为了防范鬼力赤、为了转移内部矛盾南下劫掠,永乐帝一边加固边地防范;另一方面更加积极派遣使者出使鞑靼,想要摸清鞑靼的底,然而鬼力赤一方却始终拒绝迎接明朝使者进入。随着一次又一次的拒绝,永乐帝的耐心也逐渐见底,后来更是不惜表示如果鞑靼再不正面回应大明的诉求,那么明朝将不惜动用武力,远征沙漠。朱棣如此强硬表态,是想以战促和,然而依旧石沉大海,鬼力赤一方毫无回应。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随着明朝征安南战役的巨大成功,为了证明自己说话算数,永乐帝心中产生了想要通过战争来解决鞑靼问题的想法了,但这时候一件事情的发生推迟了战争的到来。

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明朝得知了鬼力赤兵败,被权臣阿鲁台所杀的消息,元顺帝的曾孙孛儿只斤·本雅失里被拥立为新大汗,黄金家族闪亮回归,得知对方换了管事人后,明朝决定做最后一次努力,派遣使者前往鞑靼,一来是祝贺新大汗继位,二来是表达希望两国交好的愿望,如果鞑靼接受,那么明朝将对其封赏,并赐予大量财货,双方和平共处。这一次鞑靼终于有人回应了,而且相当强硬,不光不接受明朝交好的愿望,而且斩杀了明朝的使者,“两国交战不斩来使”,现在两国还没开战,鞑靼就敢杀天朝的使者,传出去大明的脸面往哪搁,朱棣再也不能忍了,对鞑靼作战就此提上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