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闰五月明太祖朱元璋驾崩,之前虽然太子朱标早逝曾经造成储位动**,但此后朱元璋在人生最后的五六年间早已将身后事都安排妥当了,因而朱元璋刚一驾崩,皇太孙朱允炆便凭借太祖遗诏,以大明第一正牌继承人的身份登上皇帝宝座,并昭告天下,成为大明王朝的第二位皇帝,史称建文帝,就这样大明王朝的第一次权力交接特别平稳。
朱允炆登基的时才22岁,正是年富力强可以有一番作为的时候,然而这位年轻皇帝却每天吃不好睡不香,整个人都恍恍惚惚的,因为一个困扰他多年的问题始终萦绕在他的心头,本来皇帝有烦恼,使个眼色手下的大臣应该就能立刻心领神会,帮助皇帝解决问题,但无奈的是朱允炆手底下全是书呆子,皇帝的眼睛都快眨瞎了,就是没人能猜出来皇帝啥意思。时间久了朱允炆自己都受不了了,索性自己挑破,他问自己的亲信黄子澄:“先生还记得当年咱俩的悄悄话吗?”黄子澄表示从来不敢忘记。朱允炆想谈的就是“削藩”,建文帝登基后摆在面前最大的问题就是分封在各地的藩王尾大不掉。正所谓“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藩王割据令刚即位的建文帝无法忍受,如果其父朱标登基,这个问题本不用建文帝操心,但谁让老爹死得早,这刀只能朱允炆自己来挥了。
虽然从实力等各方面来看,明朝中央政府对这些分封在各地的藩王有着绝对的优势,一般来说藩王是不会轻易作乱的,就算作乱了,就他们手上那几杆枪还能是朝廷的对手?但建文帝不这么看,他认为朝廷如果继续纵容藩王就是“姑息养奸”,毕竟好几个藩王皇叔,爷爷还在的时候就不遵守法纪,现在自己这个侄儿上台,辈分小根基不稳,他们还会将皇帝放在眼里吗?所以不如“快刀斩乱麻”,尽快地进行削藩,进而维护中央政府的统治。同时还可以利用削藩来提高皇帝的权威,向世人展示自己是正统所在、天命所归,简直一举两得,想到这建文帝决定将这“新官上任三把火”中的第一把火烧向自己的叔叔们。
现在来看建文帝的削藩做法操之过急,然而建文帝自己并不这么看,削藩的这个想法其实并不是在其即位后的突发奇想,相反朱允炆还是皇太孙的时候早已经不知道在心里面盘算过多少遍了,所以如果问朱允炆本人,或许他觉得自己已经算是深思熟虑了吧。朱允炆还是皇太孙的时候曾问他的伴读黄子澄:“分封在各地的藩王骄纵不守法纪,并且还手握重兵,万一到时候他们不想住封地了,想住京城了,这可怎么办?”这话的意思已经很明显了,就是怕自己登基后镇不住场子,这些叔叔们拽得跟二五八万似的不服管教,轻者不守君臣之礼,重则抄家伙造反该如何是好?
黄子澄能作为皇太孙伴读自然是学富五车,因而他引经据典告诉建文帝不用担心这个问题,为此还特地举了一个西汉七国之乱的例子,向建文帝证明在朝廷的绝对实力之下,这些分封在各地的藩王不会作乱的,退一步就是想谋反也不会成功。建文帝听了黄子澄的答复很满意,之后便开始尊称黄子澄为“黄先生”。由此可见,早在此时,建文帝就已经开始谋划未来该如何处理这些分封在各地的藩王了,但是碍于此时朱元璋还在世,建文帝也只能想想不敢多说,毕竟朱元璋是分封诸王最大的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