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或曾考虑过另立长君,但是大臣们的反对及以往的历史教训,再加上朱元璋对朱标的偏爱,使得朱元璋最终放弃了另立长君的想法,仍从朱标这一支系中挑选继承人。这是不是意味着朱允炆就能躺赢呢,并不是,相反朱允炆最大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既然又回到了选孙子的议题上,那么接下来就来看看朱标的子嗣。朱标的妃嫔不多,史书可查的只有两位,看来朱标这个人不太好色,一位是元妃常氏,是开平王常遇春长女;另一位是继妃吕氏,是太常寺卿吕本独女。朱标的子嗣则有六位(还是不少的),分别是虞怀王朱雄英,常氏生,早夭;建文帝朱允炆(洪武十年生),吕氏生;吴悼王朱允熥(洪武十一年生),常氏生;衡闵王朱允熞(洪武十八年生),吕氏生;徐简王朱允熙(洪武二十四年生),吕氏生;第六子,吕氏生,早夭,未命名。
在朱元璋考虑接班人的问题时,朱标儿子中最有可能的就是朱允炆和朱允熥这两位了,两位皇子年龄相仿,在当时都已经十几岁了,也勉强算作“长君”,其他都太小了不予考虑。但这时候又有一道难题摆在了朱元璋面前,那就是朱允熥绝对不能立,只能选择朱允炆。其实从名分上来说,按照朱元璋自己定的《皇明祖训》来选择的话无疑朱允熥是最合适的,其生母太子妃常氏是朱标的原配,从宗法上来讲朱允熥属于嫡次子,由其继位完全名正言顺,并且常氏早在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就去世了,朱元璋也不用担心自己死后发生什么后宫干政的事情。但是朱允熥有一大劣势,那就是背后存在的母家势力,其母是常遇春的女儿、蓝玉的外甥女,常、蓝两家属于开国功臣家族,本来就已经势力颇大,如果由朱允熥继位,其势力会不会进一步膨胀,到时候主弱臣强,外戚干政,而看看历史上那么多外戚干政夺取皇权的例子,朱元璋想起来都害怕,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绝不能拱手相送,这对于朱元璋是绝对不能容忍的,因而朱允熥出局。
这样一来就剩朱允炆了,但如果要选择朱允炆的话,在名分上又有点说不通,因为朱允炆出生的时候,太子妃常氏还没去世,其母亲吕氏只是一个侧室,这也就使得朱允炆的地位在宗法上来看属于庶子,尽管后来吕氏被扶正了(朱元璋干预的结果),但其实在宗法制的规定下,根本没有什么侧室扶正一说,继室可以有,但得重新续娶,并且继室所生之子是要低于原配所生的。退一步讲,不那么严格,就让吕氏扶正了,但其扶正后生的孩子才属于嫡子,而朱允炆的身份仍是庶子,名不正言不顺啊。
不过朱元璋考虑到立朱允炆为继承人后,就不用担心外戚势力做大。基于这种想法,再加上朱允炆在太子朱标患病后尽心侍奉,在朱标去世后更是因过度哀伤而消瘦,爷爷看了好感动,亲自出面安慰他要好好保重自己的身体。最终,在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后,朱元璋带头违反了自己《皇明祖训》“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誓言,在朱标去世的同年立朱允炆为皇太孙,朱允炆就这样幸运地成为大明的新一任储君。而那个倒霉的朱允熥在朱允炆登基后被封为“吴王”,吴王曾经是朱元璋称帝之前的封号,按理说不应当再授予他人了,但可能是对朱允熥的一种补偿吧,朱允熥成为明朝唯一的一位吴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