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梅有两个儿子,大儿子7岁,小儿子4岁。自从小儿子出生之后,最让杨梅伤脑筋的就是如何让两个孩子和平共处,相亲相爱。兄弟俩吃的零食、玩的玩具、穿的衣服,统统都是两份,甚至有时要给其中的一个买东西,另一个其实根本没有相同需要,但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只好也给另一个买了,所以无形中也增加了不少不必要的开销。然而,依然会有一些意料不到的状况。
有一次,哥哥正坐在电视机前目不转睛地看动画片,弟弟便拿起哥哥最爱的遥控车。过了一会儿,哥哥发现弟弟正在玩自己的玩具,伸手过来抢。“妈妈,他抢我玩具。”杨梅看到两个儿子吵架,便跟哥哥讲道理:“你现在正在看动画片,暂时不玩遥控车,你就先让弟弟玩一会吧。”
但哥哥不但没有退让,反而理直气壮地反驳道:“那是我的遥控车,我不许别人碰。他也有自己的遥控车,他为什么不玩自己的,玩我的。”
杨梅又开始劝弟弟:“你们的遥控车一模一样,你的是黄色的,哥哥的是蓝色的,只是颜色不同而已,你玩自己的好吗?”
谁知,弟弟也不肯退让,兄弟俩为此争执不下。
让杨梅更为无奈的是,平常吃饭的时候,如果饭桌上有兄弟俩都爱吃的菜,一个吃得快,另一个怕没有了,就赶紧把剩下的菜全部倒进自己的碗里。这样一来,兄弟俩又在饭桌上打起架来了。“我总不能把每一样菜都一分为二吧,这兄弟俩为什么都这么自私,不知道相亲相爱呢?”杨梅颇为无奈地说。
像杨梅家这样的情况,在很多二孩家庭中普遍存在,这也是最让父母烦恼的地方。
孩子为什么这么自私呢?其实,这是有原因的,大体来说,可以分为两种原因。
一方面,孩子终究还是孩子,心理发展未达到成熟阶段,遇到自己喜欢的东西,都想“独占”“独享”,占有得越多越好,而且他们往往单纯地认为“我就是独我的世界”,把“分享”误以为是失去,在衡量外界的标准时便把是否有利于自己作为标准,不懂得与别人分享,自己的东西谁也不能动。
另一方面,不少父母出于对孩子的爱,把好吃的、好玩的全让给孩子,对于孩子的要求总是有求必应,通过各种途径使孩子得到满足。这种过分的溺爱会让孩子理所当然地认为家里的一切好东西都是自己的,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不愿意给自己的兄弟姐妹分享。
一个不懂得分享的孩子,永远不可能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爱,也不可能与兄弟姐妹友好地相处,这就需要父母对孩子的占有行为进行引导,让两个孩子尽早学会分享。
父母的榜样示范最重要
孩子的模仿能力和塑造性特别强,如果父母自私自利,不愿分享,很难让孩子养成慷慨大方的习惯。所以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平时要善于抓住时机为孩子做好示范带头,如用好吃的东西热情接待客人,邻居前来借用物品时不要吝啬。当父母有什么快乐的事情时,以分享的姿态讲给孩子们听。在潜移默化中,孩子自然就会建立分享的动机,就会不自觉地模仿父母的分享行为。
引导并肯定孩子的分享行为
将两个孩子结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通过让他们自己进行相互间的沟通和协调,来分享玩具和零食,最终使彼此都获得物质和精神上的满足。当然在这一过程中,父母一定要做好协调,给予孩子们必要的引导,比如,当大宝在玩玩具的时候,你可以尝试着走过去说:“弟弟也非常想玩,他可以和你一块玩吗?”
孩子虽然可能有点不情愿,但仍同意和弟弟一块玩。这时,父母要不失时机地肯定孩子的分享行为:“你把玩具让弟弟一块玩,你真棒!”“你看,你们玩得多高兴啊。”除了用上述的语言进行引导之外,父母也可用点头微笑、竖起大拇指等肢体动作来加以激励和表扬。父母的肯定会给孩子带来快乐和满足,进一步激发孩子下一次分享的行为,同时也会激发兄弟姐妹的模仿和学习。
在游戏中扮演不同角色
孩子的学习大多是从游戏中获得的,父母可在游戏当中与孩子们一起扮演不同的角色,识别不同行为的对错,真正建立起健康有效的分享观念。比如,当哥哥拒绝和弟弟分享心爱的玩具时,不妨让哥哥扮演一个想玩别人的玩具时,却被拒绝的小客人,体会被拒绝的痛苦,从中意识到分享的意义。
培养两个孩子之间的感情
爱,是解决一切争端的利器。因为爱你,我愿意把我的东西给你。要想让大宝和二宝学会分享,培养孩子之间的感情是关键。比如,让两个孩子单独相处,并要求他们相互配合完成一些事情;让两个孩子一起参加某项活动,体会到团结互助的力量,感情上会更亲近,那么分享的行为就不难了。
只要兄弟姐妹之间学会分享,彼此的感情就会日益深厚。
只要兄弟姐妹之间感情深厚,所有的事情都会容易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