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少开口,你越唠叨孩子越做不好(1 / 1)

01

有一年春节,我和先生要带孩子去老家过年。在出发前的一周,我让孩子自己收拾外出的行李。这一年,我的孩子10岁了。

当时,孩子给我的回答是“好的,知道了”。然而,时间过去好几天,她依然没有行动。性子比较急的我忍不住提醒她:“你不要等到快出发了再收拾,急急忙忙容易丢三落四。”

在我反复提醒好几次后,孩子不耐烦地回到自己的房间拿出自己的行李箱,开始收拾起来。因为我们这次会在老家待很多天,我担心孩子会忘记收拾一些东西,就尾随孩子去了她的房间。当她走到衣柜前,准备拿要带走的衣服时,我忍不住提醒道:“老家的气温要比这冷一点,你需要多带几件厚外套。”

孩子没有回应我,但还是听话地拿了几件厚外套放进了行李箱中。在她拉开抽屉,准备拿毛衣时,我又忍不住提醒她:“毛衣不能随便拿,要和你带走的外套搭配。我以往是怎么给你搭配的,你就带走哪些毛衣。”

这个时候,孩子皱起了眉头,她默不作声地拿着毛衣。在她收拾裤子的时候,我又忍不住想给她一些建议。但这一次,孩子没有给我说话的机会。

“我又不是没有回去过,”她很不耐烦地对我说,“你要说的话我都知道,裤子、鞋子也要跟外套搭配好,对不对?到底是我收拾,还是你收拾呀?”她一边将我推出房间,一边对我说:“你别唠叨了好吗?我会收拾好的!”

尽管孩子已经认为我唠叨了,但我还是不停地询问孩子带了什么,需要带什么。因为在我看来,这事关之后的生活。每次孩子都敷衍地回答我说“知道了”“带过了”。但是回到老家后,才发现她有不少东西都没有带。这其中,有很多是我叮嘱她要带的。当时,我问孩子为什么不将我叮嘱的东西带上。

孩子给我的回答是:“你太唠叨了,你说的话我根本就不想认真听。”其实就是说,我的唠叨让她产生了抗拒收拾东西的心理。

02

什么是唠叨?其实就是啰唆,围绕一个事情不停地说。通常在一个家庭中,唠叨的人会是妈妈。这是因为妈妈与孩子相处的时间要远远比爸爸多,正因为相处的多了,才会有很多的话要说。

唠叨真的有让孩子做不好事情的魔力吗?我想是有的。

在此之前,我的孩子参加过多次夏令营、冬令营活动,每次都需要外出好几天。在没有我帮助的情况下,她依然能够将外出的行李收拾好。孩子在收拾东西之前往往会列一个清单,按照清单上的东西去收拾。但这次,我的唠叨却使孩子失去了列清单的兴致,更抗拒做我唠叨的事情。

我想,有很多父母应该有与我相同的经历。我们对孩子唠叨,是希望孩子将事情做好。可实际上,我们越是唠叨,他们越做不好。

妈妈的唠叨为什么会令孩子做不好呢?

在《大话西游》这部电影中,唐僧每次与孙悟空说话时都会唠唠叨叨,没完没了,让孙悟空觉得他就像是一只不停“嗡嗡”的苍蝇,一直围着他转。哪怕孙悟空表现出了他已经在极力忍耐的表情,但唐僧依然不懂得收敛,最终使得孙悟空暴走,变得十分抗拒与唐僧说话、接触。

电影虽然很无厘头,但是也真实地反映出了唠叨有能够激起人负面情绪的能力。所以妈妈对孩子唠叨的越多,孩子的负面情绪就越多。在负面情绪的影响下,孩子会十分抗拒做父母唠叨的事,长久以往会影响孩子良好性格的养成。

妈妈的唠叨从一定程度上还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作为一名母亲,唠叨孩子是为了孩子好,但在孩子看来,妈妈的唠叨意味着对他的不信任。当妈妈唠叨的多了,孩子会质疑自己是不是真的很差劲,不知不觉中,自信心在渐渐溃散。当孩子缺乏了自信心,那么干什么事都没有积极性,也就什么事都做不好。

此外,妈妈的唠叨也会影响亲子关系。因为唠叨声无异于噪音,孩子听久了就会烦躁,打心底抗拒与妈妈相处。

03

唠叨,更深层次的解读是指手画脚。我们成年人在做一件事情时,如果有人过来指手画脚,内心也会十分抗拒,会对指手画脚的人感到厌烦。同样地,父母对孩子指手画脚,也会令孩子有这样的感受。

父母陪伴孩子的时间是有限的,当孩子羽翼丰满时,他就会想要独自翱翔。那个时候,他需要独立地去做每一件事。但是妈妈的唠叨,对孩子来说就像是他们走向独立路上的绊脚石。因为妈妈越是唠叨,孩子就越做不好。这也意味着,孩子将很难学会独立。

因此妈妈要戒掉唠叨的习惯,不要在孩子面前当一个复读机。那么,妈妈们具体该怎么做呢?

第一,唠叨能够使人不耐烦,而不耐烦作为一种情绪是能够从人的表情、言行上表达出来的。所以妈妈在与孩子相处时,需要把握孩子的心理状态,观察孩子的情绪。

当孩子突然变得沉默、面无表情且眉头高高皱起、你说了多次他依然不去执行时,就说明孩子心里已经不耐烦了。这个时候就该让自己的嘴巴及时刹车,不要再多说。

第二,通常来说,同一件事说一遍是新鲜,说两遍、三遍是强调,说三遍以上就成了唠叨和啰唆。因此妈妈在对孩子说话时,在同一件事件上要控制自己说的次数,不要超过三遍。

那么,说了三遍之后就不可以再说了吗?当然不是。我们可以隔一段时间再对孩子说,只要把握好说的次数与频率即可。

第三,在引导孩子独立上,少不了要去说教。但说得多了,就成了唠叨,会起到反作用,对此妈妈可以用自己的行动来代替说教。

我举一个例子,我们让孩子整理自己的玩具时,可以和孩子比赛,因为竞争机制和妈妈的率先行动会令孩子积极地投入其中。所以说多不如做多,妈妈少开口、多行动,孩子才会越做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