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亚历山大帝国瓦解后的亚洲(1 / 1)

第一节 条支的兴衰

【亚洲西部政局的变化】上古时代的亚洲西部,自亚述帝国建立后,到波斯帝国被亚历山大灭亡时止,凡千年间,西自地中海,东到阿富汗,差不多都统一于一个帝国之下。中间虽经亚述、米底、波斯三次的政治变化,但是大体上很有升平的气象。到波斯时代,甚至非洲和中部亚洲亦统一于祆教的文明之下。但自亚历山大东征后,形势乃为之一变。他的本意,原想统一亚欧两洲。不料他死后盛况难继,不但他的帝国四分五裂,就是亚洲西部亦成了割据的局面。这当然是亚历山大所意料不到的事。

【条支的建国】亚历山大死后,欧亚非三洲的领土,各自分离。其中亚洲部分又分裂为二:一为大将利西马科斯(Lysimachus)在小亚细亚所建的王国,一为大将塞琉古(Seleucus)在叙利亚一带所建的王国。前一个到公元前263年变为珀加蒙王国(Pergamus),后来亡于罗马。后一个就是中国史上的条支,为亚历山大帝国中最重要的部分,享国凡二百四十七年,方为罗马所灭。塞琉古战功很大,而且诸将中唯有他始终没有离弃他的波斯妻子。因此他于公元前320年分得巴比伦一带,自建独立的王国。

【条支衰弱的原因(一)迁都】当时条支的疆域本极广大:西起地中海,东达印度河,北自里海和药杀河,南达波斯湾和印度洋,地大物博,俨然强国,本来大有可为。但是塞琉古先择都于巴比伦,后来又在底格里斯河上游另筑新都塞琉西亚(Seleusia),公元前300年后又迁到地中海边的安条克。他的目的本在于对付小亚细亚和埃及的入侵,结果反而引起亚洲人的不快和团结精神的瓦解。中央政府对于东方一带既然鞭长莫及,国家自然要日趋分裂了。所以条支向西迁都,实为帝国分裂的一大原因。

【(二)政策的失当和(三)黩武的流弊】塞琉古治国的政策亦失之偏狭。他和他的后人不能继续亚历山大统一欧亚两洲民族的遗志,仍采用从前征服者统治土人的旧法。他把全国分为七十二省,各省总督概以希腊人或马其顿人充任之,军队的长官亦然。因此一国之内,颇有主客感情不洽之势。加之塞琉古一族仍有亚历山大武力统一世界的理想,常向埃及及小亚细亚用兵。东方安息独立前的三个君主都和西方的两国交战过,自公元前280年到公元前250年间,几无宁岁。此外条支的第三代君主安条克二世(AntiochusⅡ)傲慢荒**,东方各地就乘机反叛而独立了。

第二节 大夏和安息的独立

【大夏的独立】大夏地居波斯东境,本为居鲁士所征服。波斯亡后,遂辗转而入条支的版图。在条支建国初年,诸王都在这一带建造希腊城,希腊语一时盛行于中亚。但当安条克二世正和埃及交战时,大夏的希腊总督狄奥多托斯(Diodotus)于公元前256年反叛而独立,自建王国。条支王沉湎于酒色之中,竟置之不顾。大夏乃得自由向东方中亚一带拓展领土,国势渐盛。

【大夏的极盛时代】当亚历山大去世时,印度人曾乘机革命,于公元前322年建摩揭陀国的孔雀王朝于印度河和恒河之间,以抵抗希腊势力的入侵。条支王塞琉古曾于公元前305年进攻印度,大败而归。印度文化到此复兴,阿育王在位时尤称极盛。但阿育王在位时代,适为大夏立国之时。大夏王族既是希腊人,大夏又是当时希腊文化在中亚的唯一根据地,对于南方印度文化的复兴当然栗栗危惧,因此大夏王欧西德莫斯(Euthydemus)于公元前206年遣王子南越大雪山而入侵印度,兵力深入阿富汗和旁遮普一带。此后二十年间实为大夏的极盛时代,亦为希腊文化在中亚的最后一次称雄。

【大夏的衰亡】大夏介于东方黄种的月氏、西方黄种的安息和南方的印度之间,本有四面楚歌之势。加以希腊人内部亦和欧洲的母国一样,常起内乱,当大夏王子南征印度时,其将欧克拉提德(Eucratides)反而乘虚入据大夏而自立为王。此后大夏境内各省的希腊人纷起效尤,互相角逐。希腊人的势力反因大夏王族的拓展而骤衰,希腊币制和语言皆逐渐被废而不用,终于公元前139年前后受月氏和安息的夹攻而灭亡。希腊文化自亚历山大输入中亚以来,享二百年的寿命,终于随同大夏的亡国而消失。

【安息建国的重要性】条支东境分裂而成的王国,除希腊人所建的大夏外,还有北方黄种人所建的安息。两国的建立差不多同时,而安息的国祚和地位却远较大夏长久而重要。从前以为安息人是白种人,其实他们是亚洲北部的黄种人,他们的立国实为亚洲黄种人向西压迫白种民族的第一次。安息人何时迁到波斯北部,已不可考。我们所知道的就是他们的居地为从前波斯帝国的一省,而且为当时帝国中最太平的一省。

【安息的建国】当大夏于公元前256年反叛条支而独立时,安息国王阿萨息斯一世(Arsaces I)亦于公元前250年时起而效尤,建立安息国。一时亚洲西部的条支国竟分裂为三。不过安息的独立和大夏不同,大夏的叛乱是希腊人反抗希腊人,而安息的叛乱却含有东西方文化和黄白人种冲突的意义。当亚历山大东征成功时,自波斯时代以来的欧亚争雄,很有从此结束的意味。不料安息的建国竟又造成欧亚两洲文化和民族相持的局面。这个局面差不多维持到现代土耳其衰落时才为之一变。所以我们对于安息的内政、文化和它与西方罗马争雄的经过,似有详述的必要。

第三节 安息立国初期的内治

【安息史的分期】安息的国祚凡约四百七十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立国后一百五十年间的建设,继以和罗马共和政府的争雄,中经长时期的和平,终于因和罗马帝国争雄而灭亡。我们现在先述它最初一百五十年间的内治。

【国基的巩固】当阿萨息斯一世立国时,境内的希腊人当然经常反抗。不久其弟阿萨息斯二世即位,实为巩固安息国基的第一个名王。当时条支因西受埃及的侵略,失地很多,国力疲乏,安息就乘机大拓领土。条支曾于公元前237年想联络东方同族的大夏来夹攻安息,不料大夏反而联合安息来夹攻条支,从此条支遂固守西方,不敢再图收复了。此后阿萨息斯二世遂得专心于新国的建设,筑要塞,筑都城,平治二十多年。到公元前206年条支乃正式承认它独立。

【名王米特拉达梯一世的功业】此后二十年间为大夏国势隆盛、安息巩固内政的时代。但公元前180年以后,安息的保守政策突然一变。名王米特拉达梯一世即位之后,文治武功莫不极盛。安息区区小邦因此一变而为庞大开化的帝国,不久遂能和新起的罗马争雄。当时大夏因拓境于南方的印度而引起内乱,条支又因一心西向而未遑东顾,安息人得以于公元前163年到公元前140年间,东侵大夏,西征米底,国境遂拓展到东方的大雪山和西方的幼发拉底河,不久败大夏军而深入印度境内,安息版图遂达于极大之域。这个建立安息帝国的名王死于公元前136年。

【安息的政制】安息的政体极富有简单性,虽然多草创于立国初年,而实际上大成于米特拉达梯一世在位时代。安息虽为君主制,但君权有限,因为国王之下有两种会议:一为亚洲北部黄种人习有的诸宗王大会,一为高级祆教教士和官吏所组成的元老院。两种会议合成所谓的贵人阶级,力量足以限制国王。国王亦沿用亚洲北部黄种人的选举制。大体上父子世袭或兄终弟及,而贵人阶级实握有废立的大权。国内各省仍沿用波斯旧制,或任总督,或用旧王。希腊人所居的各城市则仍听其沿用市政府制。当时朝廷曾遍采各地最良习惯编成法典,颁行国中。安息到此,俨然文明大国规模。所以米特拉达梯一世自称为“诸王之王”,确实当之无愧。

【月氏和安息的并驾】当安息帝国建设成功之日,正是月氏人由中国西北境向西迁徙、倾覆大夏而代霸的时候,声势殊盛。因此当安息于公元前129年受西方条支最后一次进攻时,不能不求助于月氏。甚至同时中国的汉武帝要进攻匈奴,亦不能不叫张骞向西凿空去和他们联络,这亦可见当时月氏人在中亚颇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过月氏和安息合作几次之后,就分道扬镳了。安息则专心西向和新起的罗马争雄,月氏则一意向南到印度去发展,终成佛教的最大护法。至于月氏人怎样隆盛,怎样传布佛教,怎样和安息同时衰亡的情形,我们留到叙印度史时再述。

【张骞的凿空和亚欧商业的发轫】我们于此还应插述一件在世界交通史上极有意义的事情,这就是上面所述的张骞通西域。他于公元前138年奉命到大月氏,中途被匈奴人拘留了十年,后经大宛、康居诸地而到月氏。交涉之后,不得要领,乃于公元前126年回国。他这次西行,在政治上虽告失败,在文化上却大有进步。因为此行结果,不但希腊和波斯的文化——前一种如汉代海马葡萄镜的图案,后一种如天马和葡萄——有一部分传入中国,而且中国的丝绸贸易亦经安息人之手逐渐向西发展到罗马去。后来这种亚欧两洲商业垄断的竞争,不但成为罗马先后和安息、波斯苦战的一个原因,而且为引起亚欧两洲永远冲突的导火索。

【安息、罗马争雄的起源】总而言之,公元前250年到公元前100年间,实为黄种人第一次在西亚建立安息帝国的时代,和白种的大夏与条支鼎立于亚历山大帝国的亚洲旧壤中。后来大夏为新起的黄种月氏人所灭,条支亦为新起的罗马人所灭,所以在公元前1世纪初年亚洲西部只留下月氏和安息两大帝国的对峙。安息既和东方的月氏相安,亦有余力向西发展,而罗马复向东扩张。于是自从前波斯、希腊时代以来的亚欧争雄,经亚历山大一度的阻挠和亚历山大帝国分裂后长期的变化和酝酿,到公元前55年时又开始了。我们在叙述这次长期的战争之前,应先述欧洲的罗马兴起的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