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为了提高自己的谈判力,我报名参加了一期口才培训课,期间有一节课非常特殊。之所以说它特殊,是因为在这节课上,我们要隔绝外界联系,上交手机设备,还要禁言一小时。我一开始对此充满了抗拒,觉得这简直度秒如年。“为什么要设置这么奇怪的课程?”我对着一位朋友窃窃私语。
突然,我感觉有一双眼睛正盯着我们。一抬头,讲师正站在我们面前,只见他嘴角向下,一言不发,神情凝重地看着我们。讲师虽然一句话也没有说,但他的沉默像无声的审判,充满了力量。尽管我阅人无数,也不禁莫名地紧张起来。就在这一刹那间,我似乎明白了禁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果然,后来讲师也做了明示:“在谈判场上,废话是土,沉默是金。沉默比话语更有力量,更能起到令人震惊的说服效果。”
接下来,讲师又让我们试想,如果你此刻正面对两个谈判对手,一个叽叽喳喳、喋喋不休地说个不停;另一个则寥寥几语,然后利用目光、神态、表情、动作等各种因素,或明或暗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你觉得谁更有气势?更容易被谁说服?显而易见是后者,你情不自禁地会被对方所折服。
不要以为谈判就需要不停地说,谁说得最多,谁就能占据优势,就能说服对方。也不要以为喊得响才是胜利者,谁喊得响,就能够压过对方的气势。很多时候,说服别人并不需要说得多、喊得响,而是需要适时的沉默。就像有人说的一样:“雄辩具有说服力,沉默更具有说服力。”
正因如此,许多谈判高手经常会利用沉默来打造自己的气势,先从心理上镇住对方,从气势上打击对手,从而利用沉默达到自己想要的目的。
看到这儿,或许内向型的朋友就会窃喜,原来自己不爱表达的性格特征有这么大的作用呢?不过,不要忽略了,我们这里所说的沉默并不是让说在谈判的时候一言不发,只听对方讲,而是指的一种谈判策略。
对于这一策略,业内人士给出了这样的定义:“在商务谈判中,适时地闭嘴,放弃主动权,让对方先尽情表演,或者是多向对方提问,并设法促使对方沿着正题继续谈论下去,以暴露其真实的动机和最低的谈判目标,然后再根据对方的动机和目标,并结合己方的意图,采取有针对性的回答。”
为了验证这一说法,我曾“以身试法”,现作分享:
三年前,我的邻居李老师购买了一份住院津贴型保险。前段时间,他因糖尿病住院十天,现在正与保险公司交涉赔偿之事宜。因双方金额相差较大,李老板便请我出面相助。
谈判是在李先生家的客厅进行的,理赔员是一个能说会道的人,他首先发表了意见:“先生,据我所知,你是一位口才极少的人,也曾经做过针对巨额款项的谈判,并且取得了成功。在谈判之前我要提前申明,我恐怕无法承受李先生的要价,因为我们公司只出1000元的赔偿金,你觉得如何?”
根据以往经验,我知道,不论对方首先提出的条件如何,大多只是一种对对方的初级试探,完全还有让步的余地,也就是说,当对方提出第一个条件后,总是暗示着可以提出第二个、第三个……所以应当表示出不满意。此时,沉默就派上了用场。我一言不发地坐在沙发上,表情严肃地沉默着。
果然,理赔员沉不住气了:“如果你们不接受的话,我们再加一些,1500元如何?”
良久的沉默后,我慢悠悠地搭腔:“抱歉,无法接受。”
理赔员继续说:“好吧,那么2000元如何?”
我不再看理赔员,扭过头,盯着窗外。过了一会儿,才说道:“2000元?不同意。”
见我不再理睬,理赔员显得有点慌了,他说:“好吧,3000元。”
又是踌躇了好一阵子,我皱着眉回道:“嗯?3000元?……不同意。”
“那就赔5000元吧!再多的话我们可真接受不了了。”
就这样,我只是重复着良久的沉默,重复着痛苦的表情,重复着说不厌的那句缓慢的话“不同意”,就在神态和气势上压倒了理赔员,而且慢慢摸清了对方的底牌,让自己赢得了绝对的优势。最后,这件理赔案在5000元的条件下达成协议,而邻居李先生原本只希望能要到3000元而已!
通常情况下,谈判中先打破沉默说话的一方就是让步的一方,甚至连说话内容都很相像:“好吧,我再让步2%,这是最后的让步,如果你不同意,那么我们只好终止谈判。”
谈判从本质上就是一场心理博弈,谁先亮底牌,谁就占劣势。所以,与其滔滔不绝,不如沉默寡言,摆出一种成竹在胸、沉着冷静的姿态,尤其在神态上表现出一种优势在握的感觉,而逼迫对方沉不住气,招架不住,自乱阵脚,先亮底牌,这种效果远比唇枪舌剑的争论更有震慑力和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