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靠“智商”,碾轧不了一切(1 / 1)

许多家长和孩子都问过我这样一个问题:“老师,为什么明明在同一个学校、同一个班级上学,由同一个老师教,有的学生就能成绩优异,门门科目都拿到九十分以上,有的学生却怎么都学不好,每次都在及格线上挣扎?是因为智商上存在差距吗?”

有这种想法的人不在少数,但实际上,高智商未必就等于好成绩,好成绩也未必就意味着高智商。

所谓智商,指的就是智力商数,是由法国心理学家比奈和他的学生所发明的,根据一系列的标准测试来测量人在其年龄段的认知能力而得出的一个分数。智力测验的项目包括常识、理解、算术、记忆、字词、图像、类同、积木、拼图、符号和排列等十一项,这也就是说,经过智商测试所得到的分数,其实只反映了人在这几个方面的智力状况,并不能代表全部的智力。智商只是一个概数而已,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智力水平的高低,但绝不能单纯地将其与人的学习能力和社会适应力画上等号。

当然了,不同的学生在智力方面必然会有一定的差距,但这种差距实际上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大。根据比奈的测验结果,他将一般人的平均智商定为100,而正常人的智商通常处于85到115之间。中国智商研究机构曾做过一个调查,结果显示:在学生中,智商低于85和高于115的学生仅仅占所有学生的2%。这也就意味着,如果一个班级里有40个人,那么按照2%的比例来算,你也很难找出一个智商比普通人低,或者比普通人高的学生。换言之,在我们周围,不管是尖子生还是差生,实际上智力的差异都不会太大。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大家的智商都差不多,那么成绩为什么却能天差地别呢?真正决定成绩好坏的因素到底是什么?

我曾经在班上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在某次班会上,我利用十几分钟的时间给学生们讲了三个数学公式,然后让他们把这些公式记忆下来。然后挑选出三位同学做代表,这三位同学分别是成绩优异的班长段晓峰,踏实刻苦、成绩排名中上水平的甘婷婷,以及思维活跃、但综合成绩较差的卢跃。这三位同学中,最先把公式背熟的是卢跃同学,然后是段晓峰,甘婷婷在记忆公式方面花的时间最久。

一个星期以后,在班会上我再次要求这三位同学将上星期我所讲的公式背诵出来,段晓峰同学和甘婷婷同学都能完整地将公式复述出来,但当时背诵最快的卢跃却早已经把公式忘记得一干二净了。

然后,根据这一公式的内容,我在黑板上出了几道题目来让这三位同学解答,连公式都不记得的卢跃自然不用说,肯定是什么都答不出来的。能够复述出公式内容的甘婷婷在做题时则表现得较为吃力,出现的失误也比较多。只有段晓峰同学非常顺利地解答出了黑板上的题目。

我请这三位同学分别和大家分享一下,他们是如何来记忆这三个公式的。

卢跃有些不好意思地挠挠头说:“就上周老师讲公式的时候,我看了两遍就背下来了……后来嘛,我就没有再看了,然后现在就忘了呗。”

甘婷婷回答说:“上周学了这个公式以后,我每天复习数学的时候都会看一下,所以记得比较清楚,但因为没有做过相关的题目,所以在运用方面不太熟练。”

段晓峰则表示:“老师上周讲这三个公式的时候给我们推导过一遍,回去以后,我根据上课的笔记自己推导了一次,然后尝试着做了几道相关的题目,之后就也没看过了,不过到现在也依然记得很清楚。”

通过这个“实验”,相信大家已经找到了答案。在这三位同学中,记忆力表现最突出的是卢跃同学,他在最短的时间里就把三个公式记下了,但之后,卢跃同学没有再对这几个公式进行复习,因此一段时间之后,这三个公式就被他抛诸脑后,完全遗忘了。甘婷婷同学虽然花费了最多的时间来背诵这几个公式,但之后由于她勤奋地加以复习,把公式牢牢记忆在了脑海中,因此在一段时间之后,她也依然能够把这三个公式默写出来。而段晓峰同学呢,他并没有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来记忆这几个公式,而是通过自己的思考和理解,让这三个公式成为他能够运用的知识。

可见,单单依靠智商,是不可能碾轧一切取得好成绩的。想要取得好成绩,一得勤奋,二还得找对方法和窍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