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是一门让人乏味的学科,也是一门需要去实践的功课,实践中学习数学,不仅会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曾经有一位外国老师给学生上认识蚯蚓的课,课堂上,他给每一个学生发了一条蚯蚓,并让他们自己去动手研究。学生们的研究方法五花八门,有的用小刀割断蚯蚓的身子,有的把蚯蚓打成一个结,还有的将蚯蚓穿在针线上……试想,这样的授课方式放在中国是不是很天方夜谭?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外国学生经历过亲身体验与实践后,他们能获得许多意想不到的知识。这些实践中学到的知识比老师讲解的知识更加丰富与生动。
为什么不少小学生对数学会产生一种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我想原因之一便是我们的数学教学常常脱离实际。在之后的教学中,我经常会提醒自己,数学教学不能只重视理论知识,而应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它,这样使学生感受到生活是离不开数学的,数学知识是非常有用的。
有意义、有价值的教学,不是灌输式教学,而是体验式教学。这个问题难就难在如何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小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有限的,但不能因为他们实践能力有限而不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数学。相反,正因为他们的实践能力欠缺,所以更应该为他们创设实践活动的机会。
那么,家长该怎么带孩子去实践数学呢?
一、从生活中去实践
生活是一个大课堂,它有着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生活是实践数学的最佳场所,我们可以与孩子一起从生活中寻找数学中的知识点,也可以将知识点引入实践当中。
我记得我儿子在上小学六年级时,每一次做到关于“银行利息”的题目,他都会出错,时常分不清“本金、利息、利率、存期”之间的关系。为了让他分辨清楚,并牢记于心,我便带着他去银行,专门让他观察储户存钱、取钱的过程。通过观察,他明白了存入银行的钱叫“本金”,取款时银行多支付的钱叫“利息”,“利息”与“本金”的比率叫“利率”,利息的计算公式是“利息=本金×利率×存期”等相关的信息。此后,他再也没有做错过这类的题。
二、在动手中去实践
孩子天生具有活动实践的天性和创造成功的欲望,在学习数学时,我们要解放并利用孩子的这种天性,应该放手让他们在“做中想”,在“想中做”。
小学数学中有许多课题是可以动手去实践的,比如我曾经给学生上“三角形”这一课,为了让学生掌握“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一定律,便给他们布置动手实践的作业。我让学生回家后,用小木条制作可以活动的各种图形,并找出这些图形中哪个图形最稳定,这个图形运用于生活中的哪些地方。通过动手,学生们不仅能掌握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定律,还知道了三角形包括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等。所谓“眼看百遍,不如手动一遍”,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三、在交流中去实践
交流是一种快捷的实践方式。孩子们在交流时,不仅能参与数学学习的过程,还能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合作。交流后获得的知识更让他们印象深刻,也会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将数学与生活联系在一起,开展必要的实践活动,将数学与实践相结合,数学就将不再是枯燥无味的数字游戏,而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这将有助于孩子提高学习的积极性。积极性提高了,效率提升了,更为重要的是自己运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