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看了这样一段视频:
美国加州一个3岁的小男孩竟然可以为妈妈准备晚餐,其熟练程度让所有人为之惊叹。小男孩一个人推着购物车到超市买面包、果汁等食物,然后用从花园采的鲜花布置餐桌,用烤箱烤面包,用微波炉煮千层面。
之后,他开始为妈妈倒饮料、摆放餐具,虽然不小心摔了一跤,把果汁弄洒了,但是他并没有哭闹,而是熟练地用抹布把地上的果汁清理干净,然后继续完成接下来的工作。
看完视频后,我不禁感慨:仅仅3岁的小男孩就如此独立、勇敢,再看看我们身边的绝大部分孩子,即便到了十几岁依然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严重缺乏生活自理能力,更缺乏独立自主意识。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和人家差别那么大?
事实上,这个问题的答案绝大部分的父母都心知肚明。没错,问题的关键在于父母的不放手。很多父母爱孩子,就会凡事都为孩子着想,事事都为孩子代劳,却从来不放手让孩子自己做事,自然也不可能教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果,孩子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会,被养成了连自理能力都没有的巨婴。这个时候,父母还美其名曰是为了孩子好,想要把孩子永远保护在自己的羽翼之下。殊不知,这样的做法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了巨大的隐患——失去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丧失了应有的责任心。
可以说,没有独立能力的孩子,谈不上成长。即便他的年龄和身体都在成长,可内心却始终是一个婴儿。如果父母只想着陪孩子、照顾孩子,却始终不让孩子独立,那最后只会害了孩子。
还记得那个神童魏永康吗?这就是父母把孩子养成巨婴,害了孩子一生的典型。魏永康的天才事迹曾经被人们口口相传,所有人都在赞叹这个世界上竟然有如此天才:2岁就掌握1000多个汉字,8岁考入县属重点中学读书,13岁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湘潭大学物理系——成为当时湖南最小的本科生。之后,他又考上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硕博连读。
然而,就像是我们熟悉的“伤仲永”一样,魏永康的传奇经历同样没有延续下去。20岁,魏永康被学校劝退,连硕士学位都没有拿到。更令人吃惊的是,他被退学的原因竟然是生活不能自理。
魏永康虽然是学习上的天才,却是生活上的白痴,甚至可以说连最基本的自理能力都没有,更别说独立解决其他问题了。而这一切的根源就在于魏永康父母对他的溺爱。从魏永康8岁起,妈妈就开始陪读,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而魏永康只要读好书就可以了。他从小到大几乎没做过家务,包括洗衣、做饭、甚至洗脸都是妈妈代劳包办。读高中的时候,妈妈为了让他抓紧时间读书,还时常喂他吃饭。即便魏永康进入大学,妈妈依然寸步不离地跟着他。
到了中科院,妈妈没办法陪读了,魏永康只能一个人生活。可离开妈妈之后,由于缺乏最基本的自理能力,他根本没办法照顾自己:因为不会洗衣服,衣服便很长时间都不洗;不会打扫卫生,屋子里就乱糟糟、臭烘烘;不知道热了换薄衣服、冷了加厚衣服;没有时间观念,生活没有规律。甚至连上课、考试的时间都会忘记。最后,他因为没有参加一门学科的考试,没写毕业论文而失去继续攻读博士的机会,被学校劝退。被中科院退学后,魏永康始终都没有找到好的出路,由于生活的“不适应”,求职的道路非常坎坷。
可以说,是他父母的过分溺爱和保护害了魏永康。若是他母亲能够早点放手,教会他如何独立,教会他处理问题的能力,那么魏永康一定不会变成后来的样子。
我们不能否认他的母亲是爱他的,如果不是的话,她也不会无私奉献、全心付出。可就是这份“错爱”让一个天才少年成了一个生活不能自理的人。所以说,爱孩子,不意味着把孩子绑在身旁,把孩子保护得密不透风。身为父母,我们陪伴孩子的时间有限,没有时间和能力陪伴他走完他的人生。
真正爱孩子的父母应该学会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和意识,给孩子不断学习、成长的机会。与此同时,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我们还应该学习不断完善自我、修炼自我,与孩子一同进步和成长。
著名心理学家西尔维亚的那句话:“这世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给予这份独立是孩子的成长,更是父母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