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信才写了一半,圆珠笔突然没有墨了,你是随手拿起另一支笔继续写下去,还是四处寻找一支颜色相同的笔,以致在找笔时思路又转到别的方面?
或者,你是否会被一本间谍小说迷住,哪怕明天早上有一个重要会议,也要读到凌晨4点仍不释卷?
又或者,你突然爱上了编织,每天回到家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拿起编织针,一本正经地织着毛衣。虽然并不复杂,却搞得茶饭不思。如果中途有别的事情打断,只要有机会,就会迫不及待地继续干,尽管织完了也并不着急穿。
之所以出现这些现象,是因为人们天生有一种办事有始有终的驱动力。有个例子很能说明这种心理:
一位大作曲家爱睡懒觉,妻子为使他起床,便在钢琴上弹出一组乐句的头三个和弦。作曲家听了之后,辗转反侧,最终不得不爬起来,弹完最后一个和弦。趋合心理迫使他在钢琴上完成他在脑中早已完成的乐句。
实际上,人们不只喜欢办事有始有终,还倾向于将不完美的变得完美,将不完善的变得完善。让我们再来看看下面的例子。
一个老太太把自己楼上的房间租给了一个男青年。第一天晚上,男青年玩到很晚才回来。他爬到**,咕咚咕咚脱下皮鞋倒头就睡。第二天,老太太对那青年说:“你昨晚脱鞋的声音太响了,害得我好久都睡不着。”男青年听了很不好意思,连声说:“我以后一定注意,一定注意。”
这天,男青年还是玩至半夜归来。咕咚,他脱下了一只鞋,突然想起老太太的抱怨,于是他轻轻地把另一只鞋放下,没有发出任何声音。
次日,老太太问那男青年:“你昨天怎么只脱了一只鞋?”男青年说:“我脱了一只鞋后,想起您对我说的话,怕影响您休息,就把鞋轻轻放下了。”
这下老太太更生气了:“你害我一夜睡不着。”
“为什么呀?”
“我一直在等第二只鞋落下来啊。”
这就是人们的“趋合心理”在作怪。如果一件事情不完整,人们就倾向于把它做完整;如果一件事情不完美,人们就倾向于将它变得完美。比如你画了一个圆圈,如果最后留下一个小缺口,那你会倾向于把这个圆完成。
倘若一个人的内驱力太强,每件事都非做完不可的话,则可能会导致生活没有规律、太紧张。很显然,这并不是好事。同样,一个人的内驱力太弱的话,就会拖拖拉拉,永远也完不成一件事。这两种人都需要调整他们的完成驱动力。
对于内驱力太弱的人,泰克医生为他们提出了一个解决的方法:“如果你精力集中的时间限度是10分钟,而工作要一小时才能做完。那么,你的思想一开始散漫,就要停止工作,然后用三分钟的时间活动筋骨,例如跳几下、去倒一杯水,或是做些肌肉运动。活动过后,再把另一个10分钟花在工作上。”
而对于那些内驱力太强的人,要怎样才能把脱缰之马一般的“完成内驱力”抑制住呢?
第一,如果发现某一个工作计划不值得做,就勇敢地放弃。
第二,编制一个时间表,把必须做的事以及要花费的时间都写下来。努力培养出一种较合实际的意识,每一次做计划不必把完成期限定得太紧。如果有笔账必须在2月1日前缴付,那就预定在1月29日付出。
第三,一点一滴地强化意志力。我们可以先从小事开始训练自己,比如强迫自己在洗碗槽里留下几只碟子不洗;看一本书的时候,尝试中间休息一下,想想自己是否在浪费时间和精力。如果连你自己都觉得是,那你还要不要继续看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