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察他人的情绪是一门艺术。只有自身心平气和,才可能掌握别人的情感。左右他人的情感正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关键艺术。
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具备移情能力(也叫同理心或同情心)。移情是一个比较抽象的心理学概念,但解释起来非常简单:指的是人们常说的设身处地、将心比心的做法,是一种了解他人的情绪,并能在内心亲自体验到这些情绪的能力。
也就是说,在发生冲突或误解的时候,当事人如果能把自己放在对方的处境中想一想,也许更容易了解对方的初衷,消除误解。我们在生活中常说“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就是这个道理。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没有固定的公式可循,要从关心别人、体谅别人的角度出发,做事时为他人留下空间和余地,发生误会时要替他人着想,主动反省自己的过失,勇于承担责任。只要有了同理心,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就能避免许多抱怨、责难、嘲笑,大家就可以在一个充满鼓励、谅解、支持和尊重的环境中愉快地工作和生活。
在对他人的情绪进行识别、评价,并加以接受时,移情起着主要作用。移情要以自觉为基础,一个人愈能坦诚面对自己的情感,愈能准确解读别人的感受。
这就是说,人应该学会换位思考。工作中因为某件事和他人发生了冲突,要设想如果自己处于那个位置,会是什么样的感觉。先了解自己的感受,才能更好地了解别人的感受。先做好自己的主人,才能做好别人的主人。
当直接对某人表情达意时,有情感表达障碍的人常常会感到困惑不已。他们无法对他人的情绪进行正确的识别和评价,这不但是一大情商缺陷,更可说是人性方面可悲的缺憾。因为融洽的关系是人们相互关怀的基础,它源于敏锐的感受与同情心。
移情能力在各个领域中都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缺少这种能力可能导致极可怕的后果,心理变态的强暴者、虐待儿童者都是明显的例子。这种能力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很重要的,它使人们之间能相互理解、和谐相处,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即使是最聪明的人,如果缺乏这方面的能力,也很难有成功的人际关系,甚至给人傲慢、可厌或迟钝的感觉。而具备这种能力的人与人接触时常可居主导地位,容易打动别人,具有说服力与影响力,同时又让人觉得自在。
通常来说,人们不仅能够觉察自己的情绪,还能觉察他人的情绪,理解他人的态度,对他人的情绪做出准确的识别和评价。通常来说,同情心的敏感度与智力测验或学校考试没什么关系,就连婴儿都具备这种能力。
9个月大的小孩看到其他小孩跌倒,眼眶会浮起泪水,然后爬到母亲怀里寻求慰藉,仿佛跌倒的人是他。15个月大的麦可看到朋友保罗在哭,会拿出自己的玩具熊安慰他;如果保罗仍哭个不休,麦可还会拿抱枕给他。这些情形,是孩子的母亲协助专家做研究时观察记录下来的,该研究显示同情心的形成可溯及婴儿时期。
事实上,婴儿自出生日起,听到其他婴儿啼哭便会感到难过,有人认为这是人类同情心的最初表现。
发展心理学家发现,婴儿还未完全明白人我之分时,便能同情别人的痛苦。几个月大的婴儿看到其他孩子啼哭也会跟着哭,仿佛感同身受似的。约周岁时,孩子开始明白别人的痛苦是别人的,但仍会感到不知所措。
纽约大学的马丁·霍夫曼做过相关研究。他注意到,两岁大的孩子会模仿别人的痛苦。看到其他孩子手受伤时,他们可能会把手伸进嘴里,看看自己是否也会痛。看到母亲哭泣时,他们也会擦拭自己的眼睛,虽然并未流泪。
到三岁半时,小孩子不但能区别他人与自己的痛苦,而且能安慰别人。下面是一个母亲的记录:
邻居的一个小孩在哭……珍妮走过去拿饼干给他吃,一路跟着他走,甚至自己也开始发出哭音。接着她想要抚摸他的头,但是他躲开了……他渐渐不哭了,但珍妮似乎仍很关切,仍不断拿玩具给他,拍他的头和肩。
一项针对儿童所做的测验发现,富有同情心的孩子在学校较受欢迎,情感也较稳定,表现较佳,虽然其智力并不比别的孩子高。显然同情心有助于学习,有助于获得老师和同学的喜爱。
移情能力可以说是人的一种本能,却会因人们对情感的淡漠逐渐丧失。这里面既有逃避痛苦的原因,也有自私的意念在作祟。而最主要的原因是人的感情往往使人看问题不够客观,带有情绪。而一带有情绪,就会使人忽略了对方的想法,导致沟通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