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1 / 1)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儒学更是中华文化之主峰,若将儒学喻为中华文化之皇冠,则心学无疑就是这顶皇冠上最耀眼之明珠。儒学自孔孟始,流传近两千年,伴随朝代之兴亡而起伏更迭,虽然代有盛衰,而学脉从未中断。

有明一代,天生阳明先生,在儒学衰微之时鼓倡心学,以为儒学振敝起衰。先生天资聪慧,兼受儒道两家之学相激发,于龙场困病之日彻悟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遂发出震古烁今的“心外无理”之言旨,毅然扛起“致良知”之大旗,更以“知行合一”“事上磨”之法为教旨,一扫世儒衰颓之风,开四百余年儒学之新气象。心学之名称,虽然首倡于宋代陆九渊,而至阳明先生,方集其大成。

良知之学既兴,流传四百余年,更远播邻邦日韩,影响尤为深远。心学之宗旨,极为简要,而内涵吞吐六合,兼及八荒,人之作止起息,思虑言动,皆囊括无遗。真可谓举一而兼万,领挈而衣整,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

阳明先生一生道德文章,民政军事,皆蔚为大观,繁叶之下,其学为根。故世之羡阳明先生之德性事功者,莫佳于求阳明先生之学说。而阳明先生之学说,更以《传习录》为精华,无奈流传至今,因年代久远,精义芜翳,大众徒有窥其学之心而无登其室之力。小子质本浅陋,谋稻粱于粤东,于先圣之学,虽身不能至,而心向往之,故以本业之余暇,冒昧解经,冀能倡往圣之学于今日中华复兴之盛世,不学无术之乱谈,权做抛砖之用。

沙滩孤雁己亥年书于汕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