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问立志。
先生曰:“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能不忘乎此,久则自然心中凝聚,犹道家所谓‘结圣胎[1]’也。此天理之念常存,驯至于美大圣神[2],亦只从此一念存养扩充去耳。”(《传习录(上卷)·陆澄录》)
【译文】
有人问怎样立志。
阳明先生说:“只要念念不忘存天理,就是立志。能时刻不忘存天理,日子一久,心自然会在天理上凝聚,这就像道家所说的‘结圣胎’。天理的意念常存,慢慢达到孟子讲的美、大、圣、神的境界,也只是从这一意念存养,扩充延伸而达到的。”
【解析】
这节是讲立志,现代人说到立志,一般是比较具体的。大家可能都会有类似的记忆,我们上小学时,老师一般都会让我们写一篇作文,要求谈理想或者长大后的志向。记得当时很多同学写长大了要当科学家,要当教师,要当警察,要当医生等等,我当时写的是长大了要当科学家。教科书的插图中,科学家一般都戴着眼镜,拿个试管在那里摇,当时我觉得那个形象十分有吸引力,梦想着有朝一日也能戴着眼镜在实验室里摇,至于摇的到底是什么并不重要,关键是那种感觉太好了。
如果当年某个同学按照阳明先生这里对立志的理解,把这篇“作文”交上去,老师在作文评语中基本上会帮他(她)指出如下两个问题:第一,字数少于五百字。阳明先生这里用了区区几十个字就将“立志”这么神圣的命题给打发了,而小学生作文的基本要求是不能少于五百字,想象力再丰富的同学,都很难把这几十个字扩展到五百字以上。第二,空洞无物。也就是说,即便是王阳明先生来写这篇命题作文,其结局也是被老师判为零分,甚至被罚重写。
这就是阳明谈立志和现代人谈立志的巨大分歧之处,现代人所说的那些志向,在阳明先生看来都可归类为“意必、意固、意我”,总之都是一个太拘泥于“我见”的自以为是。你说我要当篮球明星,要成为超越姚明、林书豪的篮球巨星,但是可惜你只有一米六五的身高,运动方面也没有超越常人的天赋。那你的志向能实现吗?如果成不了篮球明星,你是否打算就此放弃探索人生的意义而浑浑噩噩地生活下去呢?
世上不如人意的事情十有八九,而凡是太执着于“我见”的人,都很难从生命中寻到幸福和平静。阳明说,立志不是这样的,立志就是“念念不忘存天理”,七个字足矣!
我们来看下阳明先生本人是如何立志的。
1496年,二十四岁的王阳明再次参加科举考试,又一次名落孙山,真实原因并不是阳明先生水平不行,而是另有内情,但是说来话长,这里就不再详谈。
和阳明住在同一个客店的一位考生遭遇与他相同,俩人在一起吃饭的时候,这位仁兄神情黯然地说:“吾深以落第为耻!”意思就是说“我深深地为自己没能考中而感到羞耻!”
正在夹菜的王阳明放下筷子,踱步到窗前,仰望天空,款款道出了他的千古名言:“汝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
这句话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阳明对于“立志”这件事的看法,同为落第之人,旁人还为不能考取功名而栖栖遑遑的时候,阳明先生早就跳出了名利得失的牢笼,而去关照自己到底有没有因为落第这件事而动心这个更加“硬核”的问题。
前面为了讲明阳明先生的“立志”,我把现代人的“立志”贬得太过,这里需要再补充一下。现代人说的立志,往往是一个很具体的目标,其好处是行动有方向,正所谓有的放矢,就是指这个,而且,当这个目标和天理相吻合之时,这种志向在引领人们奋发向上的征途中,也起着极大的引导人的明灯作用。所以也不能将其说得毫无是处,但是,在立现代的“志”的同时,我们还有必要常常提醒自己去存养阳明说的那个志,因为阳明的那个“志”,比我们现在所理解的那个“志”更基本、更底层、更具有灯塔般的指引力。
[1]圣胎:道教金丹的别名。内丹家以母体结胎比喻精、气、神三者所炼成之丹,故名。
[2]美大圣神:出自《孟子·尽心下》,原文是“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