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二 王阳明的子孙(1 / 1)

钱明著,全文收录于江苏古籍出版社刊行的《阳明学的形成与发展》上篇《阳明学的形成》中第一章“王阳明的世家及后裔”的第四节“后裔:萧墙袭爵之争及家族的衰微”。

据笔者采访王诗棠先生得知,当年,王阳明祖父王伦鉴于姚江王氏家族有枝繁叶茂、瓜瓞绵绵之势,为使传史有循、修谱有序,特创行辈、分世系,以便按辈传代,并决定从其孙辈一代开始实行。

该辈分世系共有四十字,即“守正承先业,贻谋裕后昆,忠孝传家远,诗书绍泽长;功德千年在,渊源百世宗,熙朝舒泰运,心学诵前芬”。而其长孙王阳明自当为“守”字辈的第一人。该辈分之世系至今已传至第十八世,进入“绍”字辈。从这四十字的内涵来分析,王伦在确立辈分世系之初,并非一步定位,而是有先后两个时期,其间至少相隔五十年光景,并各以二十字为定格。前二十字以修身、齐家、治国为本,后二十字则以立德、立功、立言之“三不朽”为业。而后二十字从字义上窥析,则可能是在王阳明身后由其门人续编《阳明年谱》(简称《年谱》)时与王氏后裔共同制定的。

然姚江王氏刚传至第二代“正”字辈,便发生了一起“萧墙之争”;待传至第四代“先”字辈和第五代“业”字辈时,又发生了“袭爵之争”。由于“两争”皆出自阳明殁后,且属财利之争,故惊动廷宇内外,牵动官署朝野。

因阳明夫人诸氏不育,“先生(阳明)年四十四,与诸弟守俭、守文、守章俱未举子,故龙山公为先生择守信子正宪立之,时年八龄”(《王文成公全书》卷三十二《年谱一》)。

正宪字仲肃,年及弱冠,以阳明军功,世袭锦衣卫副千户。嘉靖四年(1525),诸氏谢世,阳明续娶张氏,次年生正亿。正亿初名正聪,号龙阳,七岁时因外舅黄久庵避讳时相张聪而被更名。阳明晚年得子,喜不自禁,又虑及健康日下,恐身后稚子寡母有失所养,遂托后事于绍兴、余姚诸门生。但由于阳明在征讨思田后未能顺从权臣桂萼,故卒后萼即奏其擅离职守,明世宗“乃下诏停世袭,恤典俱不行”(《明史·列传》卷一九五《王守仁》)。阳明后裔因而一度同遭忧难。据《年谱》记载:“先是师殡在堂,有忌者行潜于朝,革锡典世爵。有司默承风旨媒孽,其家乡之恶少逐相煽,欲以鱼肉其子弟。胤子正亿方四龄,与继子正宪离仳窜逐,**析厥居。”(《王阳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第1328页)

就在这忧患之际,门庭内部也闹起了风波:“正亿外侮稍息,内衅渐萌,深居家扃,同门居守者或经月不得见。”(《王阳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第1329页)事情的原委如下:以父军功世袭锦衣卫副千户的继子正宪,时已二十二岁,本该对幼弟搀手相顾,患难与共,但他屡掀事端,祸起萧墙,一意自立门户。他不仅趁正亿年幼、力弱势单之机,闹起了分居析户的纠纷,而且还伺机回避摆脱所面临的外侮之害,四处制造舆论,闹得王氏家室不得安宁。

直到嘉靖十一年(1532),阳明弟子王臣(字公弼)升任浙江佥事,分巡浙东,插手经纪阳明家事,这起“萧墙之争”才稍有收敛。然此时,阳明后裔因停封、停恤,只能算作普通百姓人家了。而年仅七岁的正亿,幸有阳明门人商定趋金陵,投奔南京礼部侍郎黄久庵,借舅氏家而居之,才得以安然无恙。后经钱绪山、王龙溪等奔走金陵及浙江天台,征得黄母太夫人同意,以黄久庵之女许婚正亿,以便“悯其孤而抚之”(《王阳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第1430页)。同时诸门生商定:“正聪(正亿)年幼,家事立亲人管理,每年轮取同志二人兼同扶助,诸叔侄不得参挠。为兄者务以总家爱弟为心,以副恩育付托之重;为弟者务以嗣宗爱兄为心,以尽继志述事之美;为旁亲者亦愿公心扶植孤寡,以为家门之光。”(《王阳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第1489页)

隆庆元年(1567),以大学士徐阶为首的王门臣僚向新登位的穆宗上书,为阳明昭著功爵,遂诏赠新建侯,谥文成,赐祭葬,其后裔亦重行封赏恤典,正亿准袭伯爵。

神宗时,王氏得宠,“万历六年册立为皇后”(《明史·列传》卷一一四《后妃》)。“神宗问后近属,时新建伯王正亿方贵盛,后欲侈其家世,遂以正亿对及”(《黄宗羲全集》),足见正亿当时的名声已相当之大。但正亿学问不显,笔者仅在《金山志》中发现其所作《登金山寺》一首。

待正亿子承勋嗣爵之后,至崇祯初年,在阳明后裔中又发生了一场长达数十年的争袭伯爵事件:

(正亿)子承勋嗣,督漕运二十年。子先进,无子,将以弟先达子业弘继。先达妻曰:“伯无子,爵自传吾夫。由父及子,爵安往?”先进怒,因育族子业洵为后。及承勋卒,先进未袭死。业洵自以非嫡嗣,终当归爵先达,且虞其争,乃谤先达为乞养,而别推承勋弟子先通当嗣,屡争于朝,数十年不决。崇祯时,先达子业弘复与先通疏辨。而业洵兄业浩时为总督,所司惧忤业浩,竟以先通嗣。业弘愤,持疏入禁门诉。自刎不殊,执下狱,寻释。(《明史·列传》卷一九五《王守仁》)

此案后由宁波府推官李清、绍兴府推官郑瑜和台州府推官张化原会同审理,详情则由李清记录于《三垣笔记》中。结果因王业浩之谋,使王先通意外得嗣爵,而王业弘则大受诬屈。故阳明之后,新建伯之爵禄袭承顺序如下:王正亿─王承勋─王先通─王业泰。(《光绪余姚县志》卷七《荫封》)

王承勋,字叔元,以列侯督枢莞董江防,总理漕政,擅作诗歌,“挥洒性灵,淘瀚风骨,固宜以鸿篇巨制,警弇州之座也”(胡应麟《王承勋〈瑞云楼集〉序》,载《光绪余姚县志》卷十七《艺文上》)。

王先通字则阳,崇祯十三年(1640)袭封新建伯,掌前军都督。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李自成农民军迫近北京,先通守齐化门,“都城破,先通下城巷战,手刃数人,被执大骂。贼怒,割其舌,含血喷贼,剖其心已,复诛之。福王时附祀旌忠祠”(《嘉庆山阴县志》卷十四《乡贤》)。“子业泰、业耀。泰字士和,福王时袭爵,感泣请终丧报国,许之。明年(1646)留都危,衰服赴难,抵钱塘,会王(清)师南下,执送营中,授其爵。泣曰:‘世受国恩,义不改节,得死报君父于地下足矣。’遂死之。”(《光绪余姚县志》卷二十三《王先通》)

可见,阳明一系按文献所记应传至四世,然与其业字辈关系甚密的黄梨洲,不知何故却发出了“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而阳明三世而绝”(《光绪余姚县志》卷十七《艺文》)的感叹。

万历年间阳明后裔中虽有三品以上官衔者多达六人,从而使一时衰微的王氏家族略呈中兴气象,然其后裔在思想文化上有建树者却凤毛麟角。三世孙王承勋尚可称许外,四世孙王业洵因朝政日黯,不赴科举,留意祖业,“与黄宗羲、王毓著三人尝删《传习录》之失实者,重锌以行”(《嘉庆山阴县志》卷十四《乡贤》)。五世孙王贻乐于康熙初年任藤县知县,重为掇拾,编成《王阳明先生全集》十六卷。又因有李卓吾所作年谱而遂以卓吾鉴定题其前,以为依托,故“迥不及原本(指隆庆本《王文成公全书》)之完善也”(《四库全书总目·集部存目》,第176卷,第1566页)。

九世孙王篪隐居乡里,以教授为生,曾为余姚龙泉井制铭,有“譬如良知,心体本然”“奉为清涤,永厥千年”之句(铭文今尚存原址龙泉山中天阁后),表达了安于贫贱、永守祖业之志。另清人西吴悔堂老人《越中杂识》中尚记有阳明九世孙生员昆泰、昆朝之名(卷下《陵墓》),惜事迹不详。

万历年后,阳明后裔渐趋衰微,至清康乾年间,已是学脉绝传,族中再无读书之人,而大多以商贾为业、佣工为生。至于族中财产,除坐落于绍兴光相坊的伯府第系朝廷御建,产权(包括山、地、房)列入官府“防护录”,作为祭产不准变卖外,其余各房台门住宅都被陆续变卖殆尽。

返回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