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德七年(1512),友人黄绾因病辞官返乡,王阳明赠以《别黄宗贤归天台序》留念。王阳明在文章中阐述了自己提出的“明镜”论,并讲解了立诚的必要性:

君子之学以明其心。其心本无昧也,而欲为之蔽,习为之害。故去蔽与害而明复,匪自外得也。心犹水也,污入之而流浊;犹鉴也,垢积之而光昧。孔子告颜渊“克己复礼为仁”,孟轲氏谓“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夫己克而诚,固无待乎其外也。

世儒既叛孔、孟之说,昧于《大学》“格致”之训,而徒务博乎其外,以求益乎其内,皆入污以求清,积垢以求明者也,弗可得已。

王阳明认为“心即理”,反对从心外之物来推究天理,因为这就好像“自污水中求清流、自污镜里求光明”一样不切实际。王阳明提出,心学的主旨就是“明镜”说与“立诚”说,同时他对朱子学中“求博学”的理学观点也进行了批判。

那么,王阳明为何如此重视“诚”的思想呢?这是由于王阳明自龙场悟道后提出了“知行合一”说,该学说提倡“以行为根本,知行才会合一”,这也暗示了心学重视实践过程的宗旨。由此,我们就不难理解王阳明为何将“诚意”作为《大学》之根本,因为只有“诚”才是主导实践的理念。《中庸》提到“诚即天道,人道即思诚”,这句话充分体现了孔子“以行为本”的教育精神。

王阳明在四十岁出头时曾积极倡导“立诚”。正德八年(1513),他在《与黄宗贤(五)》(《王文成公全书》卷四)中做过如下论述:

仆近时与朋友论学,惟说“立诚”二字。杀人须就咽喉上着刀,吾人为学,当从心髓入微处用力,自然笃实光辉。虽私欲之萌,真是红炉点雪,天下之大本立矣。

若就标末妆缀比拟,凡平日所谓学问思辨者,适足以为长傲遂非之资,自以为进于高明光大,而不知陷于狠戾险嫉,亦诚可哀也已!

王阳明认为,主观哲学思想所阐述的就是意识形态,但这正好触到了主张“助长傲慢之心,以悖论为真理”的朱子学家们的痛处。

心学以实践为根本,因此王阳明所提出的“立诚”与前篇的“立志”是一脉相承的。并且,王阳明在晚年提出“致良知”说后,依然积极倡导“立志立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