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德四年(1509),当时的贵州提学副使是席元山,他比王阳明年长十一岁。有一次,他前往龙场拜访龙冈书院,想向王阳明请教朱子学和陆学的异同,但王阳明并没有直接回答,只是谈了自己的一些感悟。席元山起初没有弄明白,于是王阳明就列举经书中的句子,向其一一说明,最终令席元山信服。后来,席元山又多次拜访王阳明,对他的学问佩服不已。当时的贵阳书院已经衰败,于是席元山就和宪副毛应奎商量,决定修复贵阳书院,迎请王阳明来做书院的洞主,他还亲自率领贵阳诸生向王阳明行弟子礼。贵阳高官亲率诸生师从王阳明,这一事件使得王阳明的声名在边境地区传诵开来。

席元山后来升任礼部尚书,王阳明对他非常敬爱。嘉靖六年(1527),席元山去世,王阳明亲自为他撰写了祭文《祭元山席尚书文》(《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十九)。在祭文中,王阳明称颂席元山清正廉洁、光明磊落,是真正的豪杰之士、社稷之臣,还称赞他做学问没有沉溺于功利辞章,且认真修行身心体认之学,超然远览,继承了圣贤之道。

正德十六年(1521),王阳明给席元山写了一封信(《王文成公全书》卷五),其中提到席元山曾著有《鸣冤录》,且曾给王阳明寄过一本。但非常遗憾的是,《鸣冤录》已经失传。宋末之后,朱子学一统江山,陆学日渐衰退,世人已无心顾及陆学。面对这样的情形,席元山内心非常不满,于是著《鸣冤录》,所以此书应该是一本为陆学辩护的书籍。而且,王阳明在信中也称赞陆学道:“象山之学简易直截,孟子之后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