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过多久,仰慕王阳明的诸生便陆陆续续地会集到了位于何陋轩的龙冈书院,其中大多数可能是“蛮夷”子弟。王阳明向他们出示了必须遵守的教条——《教条示龙场诸生》(《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十六),这其实就相当于书院的学规,其中包括四大项,分别是:“立志”“勤学”“改过”“责善”。

给人感触最深的就是“立志”,全文如下: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今学者旷废隳惰,玩岁愒时,而百无所成,皆由于志之未立耳。故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昔人有言:“使为善而父母怒之,兄弟怨之,宗族乡党贱恶之,如此而不为善,可也;为善则父母爱之,兄弟悦之,宗族乡党敬信之,何苦而不为善、为君子?使为恶而父母爱之,兄弟悦之,宗族乡党敬信之,如此而为恶,可也;为恶则父母怒之,兄弟怨之,宗族乡党贱恶之,何苦必为恶、为小人?”诸生念此,亦可以知所立志矣。

东正堂认为,《教条示龙场诸生》确实应该是当时所作,并且一点儿也不逊于朱熹的《白鹿洞书院揭示》。

据藤堂询荛斋考证,“立志”中所引用的“昔人所言”应该是出自宋代徐积之手。此外,东正堂还评价此教条说:“用贱恶和敬信来阐释立志,实乃画龙点睛之笔。”(《阳明先生全书论考》卷六《续编一·杂著》)。

徐积,字仲车,三岁丧父。因为父亲名石,所以徐积终生未曾使用石头器具。行路之时,凡遇石头,必绕而避之。徐积对母亲也极为孝敬。最初师从胡安定,元祐初年出任楚州教授。政和年间去世,赐谥“节孝处士”。著有《节孝语录》和《节孝集》。

王阳明在“立志”中引用徐积的话语,其实是想告诫诸生要正视自己的“良心”,振奋自己的精神。王阳明在龙场引用此语,似乎也预示着他晚年将会创立“良知”说。

王阳明提出“立志”的目的是为了成为圣贤。自宋代以来,学术界开始提倡做学问的目的是为了成为圣贤,但是首先强调做学问要先“立志”的人是王阳明,这也是阳明学的一大特色。

在上文中,王阳明并没有让大家先去了解何为善、何为恶,而是指出任何人都是喜欢善讨厌恶,从而让大家要去行善,不要去行恶。据此可以看出,王阳明当时已经认为圣人和常人对于善恶的感知和判断没有任何差别,并且相信任何人都具有这样的能力,这种能力后来就演变成“良知”。王阳明认为无论贤愚都具有良知,并且还鼓舞大家,只要“致良知”,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圣人。因此可以这样说,在“立志”这一教条中,已经可以看出“良知”说的萌芽。

正德十二年(1517),王阳明四十六岁,是年,朝廷派他前往江西南部平定贼匪。王阳明为了教化民众,特意发布了《谕俗四条》(《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十四),其中也叙述了和“立志”这一教条类似的内容:“为善之人,非独其宗族亲戚爱之,朋友乡党敬之,虽鬼神亦阴相之。为恶之人,非独其宗族亲戚恶之,朋友乡党怨之,虽鬼神亦阴殛之。故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即使在蛮夷之地,也能教化前来求教的诸生,这对身陷困顿的王阳明来说是一种安慰。对王阳明来说,被贬谪到龙场担任驿丞非自己所愿,如果能够辞职的话,他也许早就辞职返乡、和弟子们一起谈经论道了。但是,这在当时是不可能的!

龙场百姓的关爱以及诸生的到来,使得王阳明能够在蛮夷之地隐忍自重,也使他能够保持一份好心境,从而静待朝廷斥退奸人、起用善人的时机到来。王阳明在《龙场生问答》(《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十四)中,通过与龙场诸生问答的形式,叙述了自己的这一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