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陋轩修好之后,王阳明又在前方建了一座亭子,取名为“君子亭”,并特意写了一篇《君子亭记》(《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十三)。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竹子的主干、枝叶和风姿等代表了君子的四大美德——君子之德、君子之操、君子之时和君子之容,所以竹子又被雅称为“君子”。由于亭子周围遍植竹子,所以王阳明特意给此亭取名为“君子亭”。

成为君子是王阳明的理想,而且门人弟子也一致认为王阳明就是君子:“夫子盖自道也。吾见夫子之居是亭也,持敬以直内,静虚而若愚,非君子之德乎?遇屯而不慑,处困而能亨,非君子之操乎?昔也行于朝,今也行于夷,顺应物而能当,虽守方而弗拘,非君子之时乎?其交翼翼,其处雍雍,意适而匪懈,气和而能恭,非君子之容乎?夫子盖谦于自名也,而假之竹。虽然,亦有所不容隐也。夫子之名其轩曰‘何陋’,则固以自居矣。”

对此,王阳明回答说:“嘻!小子之言过矣,而又弗及。夫是四者何有于我哉?抑学而未能,则可云尔耳。”

通过弟子们对王阳明的极力称赞,可以想见王阳明应是一位世间少有的、具有高尚品德和巨大感化力的大儒。王阳明之所以能够拥有如此超群的感化力,主要有两点:一是王阳明自身的人格魅力;二是王阳明的思想是通过实践得来的,故而以切实体验为主旨,以心为根本。

前文已述,王阳明心学是对陆九渊心学的继承和发展。陆九渊拥有超常的感化力,这与他向“生机勃勃”的内心求理是分不开的。陆九渊的弟子曾说,陆九渊非常高兴时,会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起来。授课时,陆九渊不是通过对书籍的解释,也不是通过理论来说服对方,而是通过人格与人格、心与心的交流来感化对方。朱熹的授课方式与陆九渊的完全不同,他是以对书籍的详尽解释以及精微的理论分析来教诲弟子的。

通过陆九渊在白鹿洞书院的讲义,以及他的“断扇讼”典故,可以窥见他在教化弟子时的真性情。

宋淳熙八年(1181),陆九渊前往南康拜访朱熹。朱熹率领一群僚友弟子来到白鹿洞书院,请陆九渊讲授经义。陆九渊就向众人讲授了《论语·里仁篇》中的“君子小人义利”一章,指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陆九渊的授课深深地触动了众人,使得听众无不感动涕零。因为陆九渊的一字一句皆发自肺腑,而不是单纯的理论,所以他的授课才能如此打动人心。

而“断扇讼”的典故,来源于陆九渊与杨简的一次对话。

陆九渊中进士之后,曾前往浙江富阳访学。一天晚上,富阳县主簿杨简与他相会于双明阁。杨简觉得陆九渊的心学还没有触及“本心”,于是就问他:“如何是本心?”

陆九渊认为任何人都能够察觉到的日常的道德心即是“本心”,除此之外别无“本心”。当时,偶有扇商诉讼事件发生,于是陆九渊就援引此案例说:“闻适来断扇讼,是者知其为是,非者知其为非,此即敬仲本心。”

杨简听后并未省悟,继续追问道:“仅此而已?”

陆九渊厉声反问道:“除此之外,难道还有其他吗?”

至此杨简才算省悟。

王阳明对陆九渊所说的“本心”非常熟悉,他对别人的感化力也要比陆九渊大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