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治十六年(1503),王阳明结束西湖疗养之后,回到京城。翌年,王阳明三十三岁。是年秋天,出任山东乡试的主考官。王阳明能够出任主考官和陆偁有很大的关系。陆偁时任山东巡按监察御史,久闻王阳明的大名,所以特派使者前往京城,邀请他出任山东乡试的主考官。

乡试的主考官必须是文章精粹之士,而且王阳明赴任的山东省是孔孟之乡,是昔时齐、鲁、宋、卫之地,孔子的诸位高徒也多出生于此,因此能够出任山东乡试主考官,为国家挑选拔擢人才贤士,对主考官本人而言乃是至高无上的荣耀。

王阳明非常感激陆偁能给自己这样的机会,同时也深感自己的责任重大。科举考试的主考官,大多是从京官中挑选。有明一代,在王阳明生活的数十年间,乡试主考官大多是由负责教学的官员担任。王阳明当时是刑部主事,按理说是不应该出任主考官的。由此可以看出,这次任命是一次打破常规的人事安排。

那么,成为山东乡试主考官的意义何在?它可以成为王阳明能否以一个儒学家的身份留名青史的试金石。

王阳明后来写了一篇《山东乡试录》(《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十二),其中记录了山东乡试的一些情况。通过《山东乡试录》的序文,我们能够窥见王阳明作为一名儒学家的远大抱负。

山东,古齐、鲁、宋、卫之地,而吾夫子之乡也。尝读夫子《家语》,其门人高弟,大抵皆出于齐、鲁、宋、卫之叶,固愿一至其地,以观其山川之灵秀奇特,将必有如古人者生其间,而吾无从得之也。今年为弘治甲子,天下当复大比。山东巡按监察御史陆偁辈以礼与币来请守仁为考试官。

故事,司考校者惟务得人,初不限以职任。其后三四十年来,始皆一用学职,遂致应名取具,事归外帘,而糊名易书之意微。自顷言者颇以为不便,大臣上其议。天子曰:“然,其如故事。”于是聘礼考校,尽如国初之旧。

而守仁得以部属来典试事于兹土,虽非其人,宁不自庆其遭际!又况夫子之乡,固其平日所愿一至焉者,而乃得以尽观其所谓贤士者之文而考校之,岂非平生之大幸欤!虽然,亦窃有大惧焉。

夫委重于考校,将以求才也。求才而心有不尽,是不忠也。心之尽矣,而真才之弗得,是弗明也。不忠之责,吾知尽吾心尔矣;不明之罪,吾终且奈何哉!

盖昔者夫子之时,及门之士尝三千矣,身通六艺者七十余人。其尤卓然而显者,德行言语则有颜、闵、予、赐之徒,政事文学则有由、求、游、夏之属。

今所取士,其始拔自提学副使陈某者盖三千有奇,而得千有四百,既而试之,得七十有五人焉。呜呼!是三千有奇者,皆其夫子乡人之后进而获游于门墙者乎?是七十有五人者,其皆身通六艺者乎?

夫今之山东,犹古之山东也,虽今之不逮于古,顾亦宁无一二人如昔贤者?而今之所取苟不与焉,岂非司考校者不明之罪欤?

虽然,某于诸士亦愿有言者。夫有其人而弗取,是诚司考校者不明之罪矣。司考校者以是求之,以是取之,而诸士之中苟无其人焉以应其求,以不负其所取,是亦诸士者之耻也。虽然,予岂敢谓果无其人哉!

夫子尝曰:“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颜渊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

夫为夫子之乡人,荀未能如昔人焉,而不耻不若,又不知所以自勉,是自暴自弃也,其名曰不肖。夫不肖之与不明,其相去何远乎,然则司考校者之与诸士,亦均有责焉耳矣。

嗟夫!司考校者之责,自今不能以无惧,而不可以有为矣。若夫诸士之责,其不听者犹可以自勉,而又惧其或以自画也。诸士无亦曰吾其勖哉,无使司考校者终不免于不明也。斯无愧于是举,无愧于夫子之乡人也矣。

王阳明将“理”与“情”融入这篇序文中,让人读罢能够感受到一股温情。王阳明的学术思想中充满着温情,晚年的“拔本塞源”论和“万物一体”论就是这种温情学术思想的结果。

《山东乡试录》的全文由王阳明亲自执笔写成。接下来我们就简要介绍一下这篇文章的目录及各部分的要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