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去世之后,儒学迅速衰落。西汉初年,占据统治地位的思想是追求高远的道家思想。后来,儒学逐渐复兴,但受道家思想的影响颇深,变得越来越深奥,从《大学》和《中庸》中也可以看出这一变化。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儒学在思想和精神方面都没有大的建树,直到宋代,才又一次出现飞跃,这被称作“新儒学的兴起”。唐代中期以后,禅学流行,这也促使当时的儒生开始探究儒学深层的奥妙,儒学深远的哲学思想逐渐为世人所知。
宋代儒生参照禅学的教学特点,从《大学》中发掘出“三纲领”和“八条目”,从而确定了儒学的教学特色。《大学》中提及的“明明德”“正心”和“诚意”实际上就是内心的修行和具体的实践。受禅学思想的影响,儒生最终也找到了适合自己做学问的方法。宋代儒生一般都修习过禅学,这也使他们对儒学教义的解释更加深奥和微妙,尤其是《大学》“八条目”中的“格物”,它是儒学区别于佛教和老庄之学的重要标志,所以儒生愿意花大力气对其进行解释。
在宋代以前,虽然儒生也曾对“格物”进行解释,但是在整个思想架构中,“格物”占的比例并不是很大。宋代以后,对“格物”的解释逐渐成为儒家思想的主体,越来越受到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