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慈善不需要理由(1 / 1)

记者:听说你信奉“人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而且已经决定了财富的最终处置方法,将来要把90%的资产用作慈善基金。

王健林:钱多了嘛,钱多了就去多捐一点嘛,对不对?如果你只有一亿可能不会有这种想法,那发展的时候一开始人的想法都是,为自己嘛!这个我曾经讲过,人创造财富有三个层次,最低的层次就是为自己,这其实也没有什么错,大多数人是这样,对吧?拥有几千万一两亿,那当然主要是为自己、为家人改善生活。再做一段时间,我觉得可能是为名利,还要赚更多的钱,我要证明自己啊,这是第二个层次。

最高的一个层次呢,就是做社会企业家,能达到这个高度的人很少,卡内基呀,比尔·盖茨呀,巴菲特呀,还有其他一些这样的人。但达到这个层面的人,不是说为了秀,也不是为了名,真心实意地觉得,能力越大责任越大,需要把自己从社会上赚取到的很多东西还给社会,这才是真正的社会企业家,但这种人是比较少的。

——王健林接受《人物周刊》采访

2015年12月,第九届中华慈善奖评委会通过了拟表彰名单,王健林获得了“最具爱心捐赠个人”奖,这是他第四次获得中华慈善奖。中华慈善奖是中国慈善事业领域的最高政府奖,自设立以来已颁发九届,王健林四次获奖,也是国内少有的四次荣获中华慈善奖的企业家。

万达在积累财富数量的同时,更加注重财富的品质。在全国企业家中,王健林是最早提出企业必须承担社会责任,并积极身体力行的企业家。他常说:“财富的本质是用来帮助别人。”

近几年,万达在承担企业社会责任方面表现得非常突出,在创造就业、缴纳税收、慈善捐赠、义工服务等方面尤为突出,向社会交了一份优秀的答卷。其中,在慈善捐赠方面,2015年,万达慈善公益事业共捐赠现金3.6亿元。在义工服务方面,成立于2006年的“万达义工”已累计组织义工活动数千次,参加人次逾20万。

王健林不仅率先垂范,积极践行慈善公益,而且在万达集团半年总结会或年会上都会号召全体员工多做善事,对行善举的员工进行表彰。在他以身作则的影响下,万达内部形成了浓郁的慈善氛围。

现在,万达集团已形成一个惯例,每到一处开发项目,都会捐建学校,至今已先后在全国捐建了40多所希望小学和中学。

从2005年开始,每一名新入党的同志都要资助一名失学儿童,这已成为万达惯例。到目前为止,万达在全国已有70多家子公司成立了义工分站,万达员工都成了义工;集团还专门下发文件,要求各地义工每年至少做一次义工活动,这在全国企业中是极其罕见的。

而且,员工的善行义举同样被视作业绩,和员工工作表现好、经营业绩好一样会得到集团的提拔重用,集团甚至还制定文件规定了奖励标准。

大连万达物业公司的员工杨英曾连续数年关爱无人照顾的社会服刑人员的子女,王健林在得知她的事迹后,不仅在全集团通报表扬,而且将她从一名物业普通员工提拔为部门副经理,工资涨了一倍;万达南昌地产公司的副总经理李建民,坚持见义勇为十几年,还捐助了30多名失学儿童。王健林知道后,不仅把他树立为全集团的先进典型,专门安排他在万达集团的半年总结会上做30分钟的典型发言,还对他通报表扬,号召全体员工向他学习,并给他晋升一级工资作为奖励。一段时间后,王健林又把李建民提拔为总经理。

万达人的乐善好施与王健林的公益精神是分不开的。他曾说过,万达的发展,不光是为自己,更是为社会做贡献,创造的财富最终要还给社会。

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曾经说过:“凡人为善,不自誉而人誉之;为恶,不自毁而人毁之。”这几句话的大意是:凡是做好事的人,不用自己称赞,人们自然会称赞他;凡是做坏事的人,自己不骂自己,人们也自然会骂他。

做了企业家还要做慈善家,因为只有具备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才能实现永续发展。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加入到慈善事业中。

2013年1月7日,邵逸夫在家人的陪伴下于家中离世。

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于1967年成立,邵逸夫是创办公司的董事之一,他以充沛的精力、开阔的视野带领无线电视成为香港最大的电视台。除此之外,邵逸夫还是一位慈善家,对内地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邵逸夫去世的消息传开后,叹息声久久不息。这不仅仅因为他是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的“老大”,也不是因为他培养出了无数香港明星、拍了太多部经典电视剧,而是因为他用最为仁爱的方式告诉当下民众,做慈善其实不需要太多理由。

有门户网站做了一份关于“提起邵逸夫,你首先联想到什么”的调查。结果显示,选择“逸夫楼”的网民超过81%。这充分说明,邵逸夫在人们的记忆中,不是所谓的娱乐圈大佬,也不是他拍摄的经典影视作品的代言人,而是他为我们建造了一座又一座的教学楼。

邵逸夫曾说:“企业家的最高境界就是成为慈善家。”几十年以来,他坚持用真实的行动践行自己的诺言。即使不是因为互联网,即使没有新闻媒体,只要看到一座座坚毅挺立的“逸夫楼”,就足以感觉到这位老人的伟大。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我们都可以发现“逸夫楼”的影子。这样的慈善壮举,遵循了“人道”“博爱”的慈善理念。

最为关键的是,邵逸夫对于教育的重视是无条件的。他没有因为内地教育存在诸多问题而拒绝做慈善,对内地的慈善机制也没有任何偏见。他只是在做慈善,而且义无反顾,勇往直前。他说:“国家振兴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培养人才是民族根本利益的要求。”数十亿元的捐款足以说明,他个人对于我国教育事业所做的贡献,不比任何一个教育部门逊色,甚至更出色。

斯人已逝,精神长存。邵逸夫的慈善精神,需要传承。对于持有财富的企业家,要告诉他们,请把钱花在更有意义的事情上;对于众多的慈善机构,要建议它们,请真心实意做慈善,用一颗澄澈的心专注于这项神圣的事业;对于全体民众,要鼓励他们,做慈善其实不需要理由和借口,即使慈善体制不健全、教育体制不完美,一样有人能够成为伟大的慈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