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书画藏品打造品牌公关(1 / 1)

记者:足球、房地产、零售业、艺术品成了你手中的多张牌。足球曾使万达扬名天下,现在艺术品收藏又提高了万达的企业品位。足球与艺术,在这一动一静的不同领域里,万达都做得很成功,被世人称道。

王健林:一般说体育追求的是拼搏精神,而艺术追求的则是心灵享受和另一种精神境界,我认为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而言都是需要的。

最初只是为了喜好而收藏,这些年生意越做越大,而多年前那份对文化的敬仰和热爱至今未变。

——王健林谈收藏

在继足球、电影后,万达又将投资的目光投向了艺术品市场。

2013年11月,经历了30多轮的竞价后,万达击败了来自欧美的众多收藏家,以2816万美元的高价将世界大师毕加索的名画《两个小孩》纳入囊中。《两个小孩》创作于1950年,是毕加索画作成熟期的名作,极具收藏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此成交价也刷新了中国企业购买西方绘画作品的最高价。这成为拍卖会上为数不多的亮点,让王健林第二天成功登顶国内外新闻媒体的头版头条,“新晋首富为兴趣一掷千金”,其背后的收藏帝国也一并曝光。人们看到了王健林除成功商人这一身份外,作为收藏家的另一身份。

万达艺术品收藏负责人郭庆祥透露,此次投资只是万达购买海外艺术品的第一步,未来万达还将购买更多的西方艺术品,并将这些作品汇总举办画展。

事实上,这并非万达首次投资艺术品。据说,位于北京东长安街万达广场25层的王健林办公室内悬挂的就是一幅名画,价值3000万元的石齐画作《长征万里图》。

追溯起来,万达对艺术品的投资甚至早于足球。1992年,王健林就曾以800多万元的价格购入傅抱石的一幅画作。王健林曾承认自己“最初只是为了喜好而收藏,这些年生意越做越大,而多年前那份对文化的敬仰和热爱至今未变。”

显然,王健林对于艺术品的追求并不是仅停留在“爱好”的层面上,在收入傅抱石画作一年后,万达投资成立“玥宝斋”画廊。郭庆祥任画廊负责人,并着手建立万达自己的艺术品投资团队,该画廊的简介称:“本斋是大连万达集团下设的以收藏为主的企业。”

作为文化企业,万达想要做大做好,品牌的公关是必不可少的。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万达玥宝斋每年都举办免费展览,向公众展示自己的藏品。而且,每次的展览都是精心准备的,既要保证是大师的精品力作,又不能重复。通过精心的选择编排,每次都让观众得到了愉悦的精神享受。

1993年,毛主席一百周年诞辰之际,玥宝斋在大连和香港举办了百名书画家精品展,中央电视台做了跟踪报道;1997年,玥宝斋举办“中国当代名人书画展”,同时向黄海大道引碧工程捐赠书画作品,共捐赠由国内名家现场挥毫创作的巨幅佳作三件;1997年11月,“玥宝斋藏近现代书画展”在大连举办,受到广泛好评;1999年12月,玥宝斋向公众展示吴昌硕、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李可染、吴冠中等名家大师的100幅佳作,这些平时难得一见的书画精品令参观者赞叹不已,流连忘返。

玥宝斋的收藏理念是系统收藏近现代书画大师的精品力作,万达从一开始就明确了收藏什么人的作品和什么样的作品。艺术品的市场价格应是它艺术价值的真实体现,对于收藏的企业来说,发现并确认艺术品的价值非常重要。在艺术家甄选上,玥宝斋始终将目光集中在对中国美术史有重要贡献的一流大师身上,而在具体作品的选择上,又以艺术家的精品为收藏对象。

2012年,万达宣布成立万达文化产业集团公司时,声称其从2005年就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文化产业投资,其中涉及字画收藏等六个产业,并表示万达艺术品收藏已经做到了国内行业第一。

万达在近现代中国画收藏界的地位,跟万达在商业地产中的地位是一样的。万达的文化产业在五大支柱产业中承担着品牌公关的重要作用,既传播了底蕴深厚的企业文化,又树立了企业健康向上的公益形象。至2015年年底,万达文化产业年收入达到512.8亿元,同比增长45.7%。其中,书画收藏功不可没。

王健林借书画收藏间接为万达宣传、推销,事实上,用业余爱好助力企业营销的企业家还有很多,兼职画家王中军就是其中之一。

王中军,华谊兄弟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一个揣着十万美元回国的创业者。从《大腕》到《手机》,从《可可西里》到《夜宴》,自称对电影是外行的王中军,一手打造了国内第一家创业板上市的民营影视制作公司。

但很少有人知道,王中军曾梦想当画家,并报考过业余的美术院校,此后做企业一度停笔20余年。后来,重新拾起画笔,更多的则是为了公益。无论是企业家圈的还是影视圈的,很多人都已经成了王中军画作的买家。

2013年12月的一天,北京嘉铭中心20层,是“中军和他的朋友们”画展第20天,来参观的小学生们正津津有味地欣赏着。

不吝颜料的王中军,其作品色彩鲜明、朝气蓬勃,而他的朋友冯小刚,也恰有两幅作品在其中,灰、黑、白主打的色调,看起来略显压抑。比起当导演,冯氏画作没有王中军高产,在小朋友中受欢迎的程度,也没有王中军高。

同一时刻,王中军正在隔壁房间埋头处理公司的各种文件。很少去办公室办公的王中军,非常享受流动办公的状态。身处画展中,他的时间依旧很商业。无论何时何地,他的第一身份都是上市公司华谊兄弟的董事长。

“展出的这些画家作品,都是我和朋友收藏的。”王中军说,他的朋友们,也大多是一群收藏爱好者。“很多都是我的企业家朋友。中国企业家俱乐部、长江商学院等圈子里,受我影响的企业家朋友也很多。”

在展览入口的海报上,有他一众好友的助力签名:王梓木/敬一丹夫妇、张国立/邓婕夫妇、吴鹰、赵玉吉(北京博约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宋丹丹丈夫)、郑俊豪(裕福集团董事长)等。

如此声势浩大的文化宣传,不仅让王中军的名字更加响亮,华谊兄弟的声望也越来越高。画展是形式,品牌营销才是本质。

画作数量的增多,导致了很多朋友索画。虽然一开始很有成就感,但要的人多了,又难免不舍。“心理上做不到”的王中军,采纳朋友的提议——卖画,所得收入全部捐给华谊兄弟公益基金会。

“当然,我也没有那么伟大。公益只是我人生的一小部分,我的角色更多的是为基金会募集资金。现在卖画所得,据说是基金会资金的重要来源。”至于占多少比例,王中军反倒没去统计,只知道从2012年创作开始,已经卖了近千万元。卖出的第一幅画,正是最贵的一幅。

职业非职业,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收藏面前,王中军和他的企业家朋友们有了共同的话题。

聚美优品的创始人兼CEO陈欧说:我为自己代言。王中军的画作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画作本身的价值姑且不算,作为推广品牌的手段之一,其公关价值不可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