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1 / 1)

提问:为什么万达可以拿到很好的地段,价格很低,而我们拿不到呢?

王健林:业界确实有这个议论,万达总是拿便宜的地,位置也不错。其实,价格便宜是真的,但万达极少在商业核心地段拿地,我们基本去别人不敢去的地方。北京石景山的八宝山,当年有地,政府找人去做商业,谁都不去。北京有句名言,出西二环没有商业,那已经出西四环了,谁敢去?我们对自己的商业模式有信心,我们一般到城市发展地段,或者说发展成熟了但是缺商业的地方去。这样,首先就迎合了政府、百姓的发展需求。此外,万达的商业模式,不敢说只有我们能做别人做不了,但起码我们做得更好。万达有核心竞争力,所有项目两年内开业,一般一年半开业,速度是竞争力。

——2013年王健林华商书院演讲·现场问答

回想万达的每一次调整和转型,在旁观者看来,王健林都很“激进”。

将时钟拨回到28年前的大连西岗区区政府主任办公室。当时,34岁的王健林正在做一个决定。两年前,他响应“百万大裁军”的号召,从部队转业来到这里,在过了两年闲得“发慌”的日子后,决定接手濒临破产的西岗区住宅开发公司,做一些房地产的开发项目。

之后,最大的难关便是一百万元的注册资金,王健林前思后想,最终向一家国企借了高利贷,利息为每年25%,必须五年内还清。

当时,他身边的朋友们都认为风险太高、投资太大,但王健林说,富贵就要从险中求,“如果一件事周围所有的人都同意你去做,那你千万别做;如果只有少数人认为可以做,这少数认可的人中还有一部分没有胆量去做,那你就可以去尝试。”

开发房地产项目还需要政府指标,王健林没有拿到,但政府急于出手的一个“烂摊子”——旧城改造项目却无人愿意接手。当时的改造成本为1200元/平方米,而那时大连房价最高的仅为1100元/平方米。

由于没人肯做,王健林就毛遂自荐,并做了几点创新:暗厅改成明厅,装铝合金窗、防盗门,每户配洗手间。虽然现在看起来都是很平常的改动,但在当时是要冒很大风险的,“那个时候,只有局级干部的住房才可以配备洗手间,我因为这个还差点被纪委调查。”

但是,这个项目一千多套房子最终以平均1580元/平方米的“天价”在两个月内全部售出,王健林也收获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2009年年初,受经济危机的影响,大部分房地产企业选择了收缩,万达却逆市扩张。王健林认为,中国没有出现全面危机,只是进出口暂时遇到困难,坚信中国经济会很快恢复,并会快速增长。2008年第四季度和2009年前两个季度,万达都选择了大规模投资买地。

由于万达敢于逆市拿地,且拿地后立即动工,才出现了业绩翻番的局面。2010年上半年,万达销售额同比增长超过200%。其中,万达旗下的核心支柱企业和计划上市的万达商业地产股份有限公司,实现房地产合同销售面积278.8万平方米,合同销售金额334.4亿元,成为上半年仅次于万科,销售额突破300亿元的房地产企业。其销售额的大部分来自商铺、写字楼等非住宅类房产。

王健林说:“要想获得超额的利润,就要赢得比别人更快的发展步伐,一定要敢于做别人不敢做的事情。所有人都认为挣大钱的行业,一定不能做,只有在少数人能做的行业,你才可能获得超常规的发展,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由此不难看出,其超群的勇气和谋略足见一斑。

在2013年百度所举办的合作伙伴年度聚会“百度联盟峰会”上,当时的UC优视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俞永福对中国网络创业的环境,提出了一些实用性的建议。对于创业者来说,有很多值得借鉴之处,以下为四项重点:

第一,不从众

俞永福认为,当初在PC时代跟网络时代行得通的模式,到了行动时代,不见得能够行得通。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之前诞生的巨头,势必不会轻易“让路”给后来者,因此可以说所有人都看好的机会,对于新创业者来说,可能反而没有成长的空间。

第二,不动摇

正因为目前的网络时代正处于“大机会变小、小机会变大”的时期,所以要再出现像“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之类的巨头虽不容易,但取代以往“挖墙脚”的现象,“收购”人才的情况却越来越多,这也是产业迈向成熟的重要标志。而坚持到被收购的创业家,致富后有很多会选择再次创业,从而形成产业的良性循环。

第三,重定义

什么是对的小机会?俞永福主张,千万不要去创造需求,而是去思考如何利用现有的新资源、新技术来满足既有的消费需求。在网络发展初期,产品的方向多半是彼此相关的上下游,或者直接做雷同的应用竞争,但在网络也开始向各个产业抛出橄榄枝的时候,颠覆、改造、重新思考符合这种科技趋势的创业方向,才是重点。

第四,重技术

由于产业日趋成熟,大公司收购小公司成了主流趋势,而市场对产品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具备技术基础的团队,相对比较容易“退场”。相反,擅长营运的队伍,如果不能不断尝试转型,不能累积技术的话,显然就会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