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人生,永远无法复制(1 / 1)

01

有一天,收到了一条微博私信:

“小新哥你好,我叫某某某,是你的师弟。这个暑假有可能到台里实习,想请教您关于实习以及未来规划的事情,不知您能否把联系方式给我呢?”

我琢磨了半天,把微信给他了。

接下来,对方就开始了很长的对话。

这个大学生朋友先是问我能不能有实习证明,之后又问我电视台的工作节奏,还有每年暑假来实习的人多不多。

我历来对回答此类问题比较冷漠,这次同样:“每年的情况不同,每个人的情况也不同。”

“学长平时说话的风格一向如此言简意赅吗?”

“每年的情况真心不同,更何况,我是真的不了解。另外,我觉得既然下定决心实习,就没什么好磨磨唧唧的。”

想了想,我又补充了一句:“个人感觉。”

对方继续回复:

“因为我之前没有过实习经历,而且毕竟也不是新闻专业的学生,难免对这方面有不熟悉的地方,何况我对电视台也不是很了解,就想提前找一个靠谱点的学长打听一下情况,以免在实习过程中说错什么话做错什么事,我觉得这个心理也是很正常的吧。那实在抱歉,打扰您了。”

想找个靠谱点的,结果没想到遇到个不靠谱的?

02

我不知道如果是你遇到了这样的提问,会不会比我有耐心。

如果日复一日,每天都会有不同人问你不同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明明他们不必通过你就可以知道答案,你还会有耐心吗?

坦白说,我不会,我没有修炼到那个境界。

我回复:“你话里的怨念好重啊。”

“哪天能学会不愠不怒,可能也就不是我了。多包涵!我知道这么直截了当地说出来你就不会怪我了,对吧?”

“很多时候大学生把事情想复杂了,甚至,某些时候职场比大学里的学生会还要简单。你会表现很好的。”

“可是他们说职场就是个小社会,也有很多潜规则,我觉得我应该提前了解一下。”

我能够想象到对方的语气,甚至表情。

我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只回答了四个字——“祝你顺利。”

对方最终也没有回复。

对话,终于告一段落了,跟有些人聊天比升级打怪都累。

我重重地呼了一口气。

在《桃色蛋白质》里,刘若英曾经哭着说:“走这一路过来,可能很多人都会觉得我们在音乐上面很难搞,那是因为我们花了很多心血在每一个音符上,我们真的付出了自己的生命在里面。”

那学生恐怕想象着这个小新可真难搞啊。

可是说那些话,我也差点付出了自己的生命。

年轻时代的我们喜欢将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似乎只有将事情弄复杂了,才能体现出我们的情商和智商。

我现在更主张将复杂的事情简单化,不要想那么多,自己去真听真看真感受。

我们看见的世界,实际上是我们内心世界的映射。

就像我做“想书坊”这个书店品牌,总会有人问我,小新老师,你的盈利模式是什么?你一年的利润是多少?你是不是有更大的商业野心?

我实事求是地说,做书店,本来就不是为了赚钱,情怀的意义更多。

对方会马上表达不满,小新老师,你这个人不实在啊,你怎么不说实话呢?

我简直快把自己的心掏出来了,对方依然不满意,那是因为,答案早就在他们心里了。

有些问题被提出来,本就不是要一个答案的。

03

我有一个企业家朋友曾经在小摊上买了一百多斤成功学方面的书,创业时,每次觉得自己快要坚持不下去了,就会顺手拿出其中的一本来看,而每当看不进去的时候,就果断扔到一边,换另外一本接着看。

每一次陷入僵局或困难,他始终相信,只要努力,只要坚持,就能成功。

有人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心理暗示的效果在于:在被“不确定性”笼罩时,在没有归属感的当下,你仍然能感受到来自内心深处的能量。

我倒觉得也可以有另外一种解读,成功学的书那么多,可是每一本都很难给你提供真正行之有效的方法,所有的路都要自己一个人用双脚踏过,才算数。

换句话说,人生本就无法复制。

我有一个很优秀的师弟,曾经参加过安徽卫视的《超级演说家》,拿到了很好的名次。

我有一本书的封底图,就是他的摄影作品。

他曾经把主持人大赛中经典的语录都打印出来背,将近一百页纸。

这是苦功夫,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成功虽然无法复制,但是成功的方法却可以复制,然而大多数人往往会偷懒,总在琢磨走更直接的那条路。

04

《大鱼海棠》里有这样的台词:

人生是一场旅程。

我们经历了几次轮回,才换来这个旅程。而这个旅程很短,因此不妨大胆一些,不妨大胆一些去爱一个人,去攀一座山,去追一个梦……有很多事我都不明白。

但我相信一件事。

上天让我们来到这个世上,就是为了让我们创造奇迹。

每个人都有自己所能创造的奇迹,奇迹与奇迹不一样。

最近给省内的主持人讲课,有一个地方台的主持人问了我一个问题:“小新老师,除了读书,您平时是怎么积累的?”

我其实是有些汗颜的。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这些话在我这里,似乎都没有特别大的意义。

我还担任了山东省文明形象旅游大使,但我是一个标准宅男,并不觉得旅行对我有特殊的意义。

一个人的知识结构,往往跟他读了多少本书、去了多少地方、听过多少场讲座,没有直接的关联。

我们可以找到很多积累的方式,读一本书,去一个胜地旅行,看一场口碑很棒的电影,甚至跟一位智者聊天,但最主要的是看你内心的接受程度。

每个人的头顶,都安装了两根看不见的天线,随时接收信息,做出反馈。

有些人即使去过南极北极、五大洲四大洋,可能也只会用相似的一句话来形容,那可真是难堪极了。

人生很难验证,更难证伪。

当我还是一个高中生时,我没有想过我会学习法学,更没有想过我会成为一名主持人。

那时候我更喜欢的是数学和物理,我的梦想是成为一名科学家。

无奈的是,你永远无法回到你的十八岁,你永远无法换一条路说我重新再走一遍。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单行道,都没有回头路。

如果当年的我没有进入我的母校山东大学,如果当年的我报考的不是法学,如果当年的我不是力排众议做了一名主持人,我是否还会是现在的自己?

无法被证伪的命题,并不意味着思考没有意义,其意义在于,如果下一次我们可以自己选择,你会如何面对内心的渴望和理想。

总之,我的人生经验,在你的世界里可能是最大的谬论;你以为的常识,在我的世界里可能是最遭鄙弃的认知。

我们的人生从来都没有大抵相似,你走你的路,我过我的桥。

各自安好,彼此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