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需要交往和尊重的“社会人”,生活在社会中、参与社会生活就一定会受到社会规范的制约。因此,我们需要根据社会的要求和规则适当地调整自己,以化解个人愿望和社会要求之间的矛盾,使自己的言行更适合社会的要求,有效促进个人的发展。
人作为个体会不断接收到来自外界的信息,接收到这些信息以后,人会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并产生相应的心理体验。当然,我们从外界接收的信息并不是所有都符合自己的内心期望,当发生不符甚至相悖时,就需要我们调整自己的思维和内心,使外界信息与自己内心的认知一致,这个过程我们通常称其为“变通”。
作为一个社会人,具备变通的能力很重要。因为只有适当地变通,才能使自己适应社会的要求,实现个人成长。不知变通不仅会阻碍社会的发展,还会严重影响个人的发展和进步。
传说当初大禹的父亲鲧受命治理黄河水患,采取的是加固黄河堤坝的办法——在堤坝低矮的地方筑高修固。但是这边的堤坝还没有修筑好,那边就决堤了,真可谓是“按下葫芦浮起瓢”。最后,出于无奈的鲧悄悄偷了天上能够自生自长的息壤来修筑堤坝。然而这个办法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水患,因为河水上涨,堤坝就会随着水位的增高而增高,这样下去黄河最终会变成一条“天河”。后来,天帝知道了鲧偷取息壤的事情,大怒,于是命令火神将鲧处死了。鲧临死之前嘱咐儿子禹“一定要把水治好”。
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放弃鲧的策略,对洪水进行疏导。禹亲自率领治水群众,浩浩****地全面展开了疏导洪水的艰苦卓绝劳动。大禹除了指挥外,还亲自参加劳动,挖土、挑土,和他们同甘共苦,为群众做出了榜样。由于辛勤工作,他手上长满老茧,小腿上的汗毛被磨光了,长期泡在水中,脚指甲也脱落了。
在治理洪水中,大禹曾三过家门而不入。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终于疏通了9条大河,使洪水沿着新开的河道,服服帖帖地流入大海,他们又回过头来,继续疏通各地的支流沟洫,排除原野上的积水深潭,让它流入支流。从而制服了灾害,完成了流芳千古的伟大业绩。
两代人治理黄河水患的事情说明,事情的发展规律并不能总是符合我们的心理期望,因此我们要适当地做出调整,换一种思路,换一种方法也许就会曲径通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想要更好地解决问题、顺利达到自己的目标,只能根据实际规律找到更合适的方法或方向;若总是一条道走到黑、不撞南墙不回头,就很可能毁了自己的前途。
程宇是一所大学的语言学专业的老师,刚结婚不久,妻子就因为患上了类风湿性关节炎而卧床不起,又因为生下女儿,妻子的病情更加严重。面对将来需要常年卧床的妻子和刚刚出生的女儿,以及自己刚刚走上正轨的事业,程宇感到矛盾重重。他的内心也曾一度迷茫和困顿,仿佛看不到生活的希望和方向。
但是程宇没有乱了分寸,静下心来分析自己的处境和现实情况。于是,他找到了两全其美的办法——自己可以把专业研究的方向定在儿童语言上,女儿刚刚出生,是自己最好的研究对象,同时,自己也会有更多的时间去照顾妻子和女儿。从此,妻子成了程宇的研究儿童语言的最好的合作伙伴,女儿则成了他最好的研究对象。朋友们去程宇的家做客时总是发现他家中处处都是小纸片和铅笔,女儿一发声,他们夫妻俩就立刻记录下来,而且每周都会录下一些女儿那用文字难以记录的“咿咿呀呀”的声音。就这样过了6年,女儿上小学的时候,程宇和妻子也圆满地向世人展示了一份打破了世界纪录的研究资料:一份儿童从出生到六岁半语言发展的最原始的资料。这种资料在国外的纪录最长的也只到3岁。
在人生的旅途中,有很多情况或突发事件是不能被预知的。因此,当遇到瓶颈的时候,不妨先改变一下自己,改变一下自己的言行、思想、思路,只有这样,才能最终改变自己的世界!
《易经》中说:“君子善变。”意思是说,人应该把握事物的内在变化规律,进而要通过自己的变化适应其变化。只要我们善于根据环境需要而改变自己,懂得变通,哪怕“行到水穷处”也一定能享受到“坐看云起时”的悠闲的人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