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不忍,则乱大谋(1 / 1)

忍辱负重是成就事业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能在各种困境中忍受屈辱是一种能力,并且在此能力上负重拼搏更是一种本领。

人们将涵养和行事风格作为评价一个人的标准,来判断其人是否为可塑之才,是否具有大将之风。因此要成为非凡的人,除了常识和能力之外,还必须具备操控情绪的能力。于是遇事冲动,并且以某种极端手段处事的人,绝不是一个有修养的人;不能顾全大局,只在小事上争论长短的人,绝不是一个能成大器之人。可谓:一个人的涵养来源于他的修养,有修养之人都懂得控制情绪。

唐朝第三个皇帝高宗即位后,一直受到皇后武则天的牵制。有一次,高宗在巡幸途中,遇到一个好几百人同堂的大家族。族人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十分和睦,这在当时实属少见。因此,高宗特地前去拜访,向他们请教家族和睦的秘诀。

于是族长取来纸和笔,一连写了一百多个“忍”字。高宗看后深有同感。

由此可见,“忍”是天下修养第一功。无论你是位高权重者,还是平民百姓,都必须学会忍让。切忌不可因一时之怒气而毁掉大好前程。

三国时,诸葛亮辅佐刘备,立志要收复中原。他六出祁山,攻打魏国。一次,诸葛亮出兵伐魏,进军至五丈原。司马懿率军渡过渭水,筑垒抵御。当时,蜀国大军出动,粮草有限,利在速战,司马懿则坚守不出,以待时机。为了激怒司马懿出战,诸葛亮心生一计,派人给他送去了妇女的服饰以侮辱他,讽刺他胆小如女人。

但大都督司马懿多谋善变,遇事极为冷静,很少受情绪的左右,所以看到后佯装恼怒,却始终按兵不动。诸葛亮用尽了各种手段来羞辱司马懿,但是司马懿总是置之不理。诸葛亮无可奈何,每次都只能无功而返。最后,诸葛亮见同魏军长期相持,难以取胜,心力交瘁,加之过度操劳,病死在了五丈原军营中,蜀军只好退走。后来,唐朝的大诗人杜甫也为他惋惜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司马懿能够忍,所以没有给诸葛亮可乘之机。

生活中,面对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对手,采取何种手段固然重要,但如何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也至关重要。情绪不仅是一种感情上的表达,还是攻防中常使用的武器。有时候,掌控不住情绪,会搞得场面十分难堪。情绪处理得好,可以将阻力化为助力,甚至会帮你化险解危。

秦灭六国后,身为韩国世袭贵族的韩信沦落街头,过着食不果腹、斯文扫地的生活。有一天他身佩长剑来到一个集市,突然有一群青年拦阻了他的去路,其中一人对韩信说:“我看你长得人高马大,还佩带长剑,装得像个英雄好汉,其实你只是一个胆小鬼。”众人听了哈哈大笑,那人更加来劲了,缠住韩信不让他走,还坚持说:“假如你不怕死,那就刺死我;不然,就从我的**爬过去。”韩信动了拔剑除霸的念头,但想起自己灭秦雪耻的理想,最终隐忍不发,仔细注视了他一会,俯下身子从对方的**爬了过去。集市上的人都讥笑他,以为韩信的胆子真的很小。这就是历史上流传的关于韩信受“**之辱”的故事。

韩信并不是胆怯,而是看清局面的睿智。对一般人来说,忍耐是一种美德,对成功者来说,忍耐却是必须具备的品格。

宋代著名大文学家苏东坡在评论楚汉之争时曾说:“汉高祖刘邦所以能胜,楚霸王项羽所以失败,关键在于能忍不能忍。项羽不能忍,白白浪费自己百战百胜的勇猛;刘邦能忍,养精蓄锐,等待时机,直攻项羽要害,最后夺取胜利。刘项之争,从多方面说明了这一点。刘邦之所以成大业是他懂得忍下人之言,忍个人享乐,忍一时失败,忍个人意气;而项羽什么都难忍难容,不懂得‘小不忍则乱大谋’的道理,大业未成身先亡,可悲可叹!”

忍,是一种等待,为图大业等待时机成熟,是一种谋略,是为人处世的策略。它有助于人们在攀登理想境界的征途中,消除情感世界不可避免的潜在危机。因而,对于一个成功的开拓者来说,它既是实现既定目标的保证,又是取得更大成功的起点。由此可见,忍乃人的一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