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与孩子的关系虽然亲密,但对孩子说话也不能随随便便。因为孩子与父母在年龄、阅历、心理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如不注意这一点,对孩子说一些不该说的话,势必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尤其是母亲,母亲与孩子接触时间最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母亲的言行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因此,母亲在与孩子交谈时应格外注意自己的措辞。
母亲对孩子说话时要有所忌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忌说损伤话
有的母亲恨铁不成钢,动辄用言语攻击孩子。什么“你这个笨蛋”“一点儿出息也没有”“活着干什么,还不如死了”等,孩子耳濡目染,身心定会受到创伤。
什么叫笨?学东西慢就叫笨。在动作上,不灵巧的叫作笨,迟缓的叫作笨。
懂事的孩子最怕别人说他笨,他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总是出错,学东西这么费劲。也许,多年之后他能证明自己不笨了,但年幼时从母亲口中说出的“你真笨”带给孩子的负面影响可能将伴随孩子一生。
2.忌说吓唬孩子的话
“如果你不立刻跟我走,我就把你一个人抛在这里!”你真会这么做吗?孩子当然希望你不会当真。因为小孩子最怕单独待在一个陌生的地方。但可能他听多了类似的威胁,已对此充耳不闻了。这种争执往往发生在公共场所,一旦你失去控制,孩子就赢了。较有效的方法是:当他太出格时,你把他抱起来,这样,他就会明白你不允许他在公共场所胡闹。
3.忌说命令话
有的母亲总会把孩子当作自己的“附属品”,说话就是下禁令。例如,“放学后不许和同学玩,不许到同学家里去,不许把同学带到家里。”“你每天除了学习,别的什么也不许干。”孩子长期生活在命令中,就会变得迟钝,没有创造力。
4.忌说气话
当母亲拿孩子没办法时,通常会说:“你去看谁好,让她给你当妈吧,我不要你了!”“我今天非打死你不可!”其实孩子心里清楚,当母亲说这些话时,就意味着她已经拿孩子没有办法了,这些话都是无用的气话,根本不会兑现。
有时我们会发现孩子的行为越来越过分,使母亲很想动手打他们。其实这是孩子有意为之的挑衅行为,他们就是想让母亲生气,如果母亲真的动手打了孩子,就中了孩子的计,帮助孩子达到了他们的报复目的。孩子会在心中想:你虽然把我打疼了,但是你生气了,我感到满足。
5.忌说侮辱话
不了解孩子心理的父母,当发现孩子有什么“不端”行为,不是冷静地弄清情况,而是凭主观臆断,想当然地认为孩子大逆不道,甚至用“你这个不要脸的小畜生”“小流氓”这样不堪的言辞来攻击孩子。
稍微含蓄点儿的母亲也有旁敲侧击、指桑骂槐的现象,弄得孩子反驳也不是,解释也不是,只好委屈地忍受着。
生活中,即使是对与我们有争执的人,这类侮辱性的不堪言辞都应该少说,何况是与我们血脉相连的孩子。
6.忌说埋怨话
当孩子犯错误之后,他会感到很无助。“我怎么会这样?我真傻。”他后悔当初没听从父母的话。就在这时,母亲说:“我早就跟你说过会这样。”转眼间,孩子的无助就会变成自卫。出于反抗母亲轻蔑的语气,出于摆脱自视蠢笨的自卑,他开始辩解。要么在绝望中屈服,要么在愤怒中反叛,这两样都不利于孩子成长。
较好的表达方法是,母亲说:“你试过自己的方法了,可没成功,对吗?没事,要吸取教训,我也是这么过来的。”
7.忌说欺骗话
有些言行不一的父母,言不信,行不果。欺骗孩子的话一般有:
“听妈妈话,明天给你做好吃的、买漂亮衣服。”
“好好念书,考好给你钱。”
这些话不落实,久而久之,孩子就再也不信了。这种话产生的后果比什么都不说还坏。
8.忌说宠爱话
有些不清醒的父母,溺爱子女。常常听到什么“你是妈妈的心肝儿”“**”“眼珠子”。有时孩子耍泼,要什么给什么,甚至孩子打骂父母,也当玩笑一笑而过。这些言行会宠坏孩子,给孩子惯出许多坏习惯,让孩子成为一个缺乏教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