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政坛好手——办洋务、建新疆,从军从政两手硬 1.发起洋务运动,创办福州船政局(1 / 1)

左宗棠的谥号是“文襄”,在大清二百多年的历史中,“文襄”算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谥号。因为按规定,只有翰林出身的大臣才能得到“文”的谥号,也就是说“文”字是授给那些才华出众、学问很高的大臣的。左宗棠三次考进士没有中,但是后来朝廷御赐了一个“同进士出身”,并荣升他为东阁大学士,而他本人也是有真才实学的,所以“文”字不算白给;“襄”字是给那些有大军功、对国家边疆有贡献的大臣的,而“文武大臣或阵亡、或军营积劳病故而武功未成者,均不得拟用‘襄’字”。到了咸丰皇帝之后,“文襄”的授予,甚至要皇帝特旨批准才行。又因为“文襄”要求大臣既有才学还要打得好仗,不会在战火中殒命而导致功业不成,因而这样的才臣更是凤毛麟角。所以左宗棠的谥号,也是难得一见的了。

左宗棠起楚军,镇压太平军、捻军,又兵发西北,收新疆,“襄”字自不在话下。而他的“文”也不仅仅是表现在充当幕宾、军师之上的。他的“文”还有很大一部分表现在他的政治成就上,比如办洋务,造船、造枪炮等。很多人说左宗棠在政治方面“不行”,不会搞政治,但这大多都是和晚清另一个掌舵手李鸿章比较而言的。事实上,左宗棠确实在政治上稍逊一筹,而且性格憨直刚强,也不会在暗地里搞帮派,掰手腕,但这并不妨碍他在内政上作出贡献。

早在杭州和太平军作战的时候,左宗棠就认识到了水军的重要性,在研究了外国人的作战之后,他又深深觉得,必须将研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作为强国之道。于是太平军灭亡后,左宗棠就不停地上折子,希望开厂造船。

对于造船事宜,朝廷一开始是有异议的,因为这又牵扯到了钱的问题。政府连年打仗,国库早已银子不多了。这个时候,英国政府不想看到中国造船,想要从中阻挠,便也暗中插了一手,放出各种消息蛊惑清政府,大肆倡导“买船论”。当时很多官员也就真的信了这一说法:造船不如买船。众口铄金,这样的话说得多了,朝廷自然也就犹豫了,多次向左宗棠询问关于造船的事项。左宗棠连连上奏,直言英国人是“不怀好意”。在他看来,自己造船,学习先进技术是“夺彼族之所恃”,而且雇来的不如买来的,买来的不如自己家里造的,比起买船,造船虽然一开始花的钱很多,但是从长远看来,这样做还是节省了资本的。或许真是他年轻的时候做上门女婿使心中留下了疤痕,左宗棠对于类似这种凡事不由己、仰人鼻息的日子是深恶痛绝的。他坚决要求自己造船,自力更生,脱离洋人的掌控。

在左宗棠的坚持下,皇帝终于被打动了,同治五年六月,朝廷下旨,批准了左宗棠的折子,让他在福建试造火轮。左宗棠先是一阵兴奋,继而又着急起来,造船是得要洋人帮忙的,自己没有技术一辈子也造不出来。于是他请来了法国人日意格帮忙,不久,另一个和他有着颇深渊源的法国人德克碑也来到这里,一同打点造船事宜。左宗棠还请来了胡雪岩,希望这个红透中国大地的商人能给自己带来些支持。这样,福州船政局的最初班底就敲定了。

几人商议之后,左宗棠决定将船厂设在福州外港的马尾罗星塔。他们在这里买下了200亩民田,经过一番破土整改之后,这里改出了一道宽130丈、长110丈、深12丈的湖面,此外,船槽、铁厂、船厂、办公住宿地也很快修建出来。左宗棠初时的构想是,造船的机器、设备都先从国外输入,掌握技术的洋工、洋教员也必不可少,让中国人跟随这些洋人学会了造船技术,后面就好说了。并且,造船也是先造军事用船,在建立起自己的海军、京师稳固之后,再造民用轮船,开发运输。这次开厂造船的钱,主要来自福建海关关税,以及浙江、广东两省的支援,财神爷胡雪岩也四处奔走,最终左宗棠的船厂顺利成立了。

左宗棠雇洋人,花的是大价钱,光是日意格一人,月薪就达到了1000两白银,这样就吸引了很多洋人愿意到这里来“捞钱”,左宗棠规定这些洋人按技术水平、实际效率给工资,防止这些洋人在里面滥竽充数。日意格做船厂正监督,德克碑做副监督。但即便是聘请洋工,也费了很多周折,而英国人在这其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对于左宗棠造船,英国人是很不满意的,他们想方设法地阻挠这一行动,法国在英国的挑拨之下,甚至产生了“船厂失败会给法国带来麻烦”的观点,于是法国高层决定撤销日意格和德克碑的官方职务。好在日意格很机灵,他先是得到了海军的支持,又面见了拿破仑三世,阐明了情况,这样反倒使得法国当局支持起日意格来。日意格等人也是名利双收,不但得到了巨额的薪酬,清政府还封了他个一品提督衔,赏穿黄马褂,戴花翎。

福州船政局主要分三个部分:钢铁制造厂、造船厂和船政学堂。钢铁厂负责提供原材料;船厂负责造船、试练;船政学堂主要为政府培养海军人才、技术工人。左宗棠将学堂分为两个班,一个班底学习航海制造,由法国教员指导;另一个班底学习航海驾驶,由英国人做教员。制造班要达到的水平是能按照图纸造出轮船,驾驶班要能驾驶轮船和监造轮船,以期日后用做船长。这样分工明确、简单实用的方式确实很有效,当时中国就缺乏这样的专业性人才,左宗棠这样做也和他年轻的时候研习经世致用之学有很大关系。

就在船政局刚刚起步,大家挽起袖子想要大干一场的时候,朝廷下了一道旨,说是陕甘地区回民暴乱,要左宗棠接任陕甘总督。无奈之下,左宗棠只好上奏保荐林则徐的女婿、前江西巡抚沈葆桢接手船厂,另外,他还安排周开锡负责船厂经费,胡雪岩仍然担任常务工作的主持。在后来的十多年里,左宗棠虽然远离了船厂,但是他仍然时刻惦记着船厂的大小事务,也正是如此,后世有人将他称做“中国近代海军之父”。

经过一年时间的筹办,1868年1月18日,福州船政局在沈葆桢的主持下正式开局。整个船政局工程浩大,有造船厂、钢铁厂、煤场、木料场、洋工宿舍、员工宿舍、办公楼、学堂等等,整个船厂算下来有2600人,其中外来洋工有50多人。是为当时远东最大的船厂之一。

1869年6月,福州船政局造出的第一艘船“万年青”号下水试航。“万年青”号排水量1370吨,配有六门大炮,载重350吨。船上的舵手、水手、管轮都使用清一色的中国人,没有一个洋人。实际上,“万年青”还不是一艘纯粹的战船,它更像是一艘安装了火炮的货轮。虽然在技术、配备上,“万年青”远远比不上英、德战船,但这却是中国制造的第一艘近代轮船。左宗棠听到这个消息,也感到很兴奋,在给沈葆桢的信里,他甚至说了这样一句话:“国耻足以振矣!”

接着,在随后的六年时间里,福州船政局一共造出了十五艘大小不一的船。按出厂时间排序,这十五艘船分别是万年青,1370吨;湄云,515吨;福星,515吨;伏波,1258吨;安澜,1005吨;镇海,572吨;扬武,1393吨;飞云,572吨;靖远,572吨;扬威,572吨;济安,1258吨;永保,1391吨;海镜,1391吨;琛航,1393吨;大雅,1393吨。这就是1869年到1874年这段时间里福州船政局造出的轮船,从吨位上看,这些船的吨位是呈上升趋势的,虽然这个过程太过于缓慢。也就是说,在技术开发上,福州船政局还是落后于世界列强的。但是,这些轮船的名字中,无不流露出当时国人保家卫国之意与拳拳爱国之心,读来让人肃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