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独揽朝政大权,屡次遭到弹劾(1 / 1)

张居正的改革有利也有弊,利的是改革后效果的确十分明显,而且他对朝廷的贡献也是不可估量的;而弊的是,由于张居正的改革手段过于严厉,因此怨声载道,而一些从一开始就反对改革的官员也开始弹劾张居正,他们希望张居正在被扳倒之后,改革也可以不了了之。

官场中很多人都不可能完全避免接受贿赂,张居正虽然为人正直,但是他也并不完全是两袖清风的清官。由于张居正逃不过世俗的**,因此他也会借用权力去为自己敛财。但是他在敛财的过程中却十分注意分寸,只有十分信得过的官员给予的贿赂他才会心安地接受。

据说,张居正所有接受的贿赂加起来虽然赶不上严嵩的一半,但是数目也是十分可观的。还有记载称,当时严嵩被抄家之后,严府的所有财产大部分都归于朝廷,但是其中有一部分财产进入了张居正的口袋。

万历元年(1573年),张居正在江陵东面建造自己的府第,据说当时场面非常壮观,神宗皇帝还亲笔为他写了对联以及府匾,并且从朝廷中调出一部分钱来赏赐张居正。张居正的荣耀让很多大臣看在眼里,于是湖广官员纷纷借这次机会进行贿赂。三年之后,张居正的这座府第才正式建成,总共耗费二十万两银子。其中耗费的十分之一的银子是他自己的,而其余的全部由官员们贿赂而来。

万历二年(1574年),张居正的长子张敬修参加全国会试,很多官员费尽心机地为张敬修铺路。其目的自然是讨好张居正。万历五年(1577年),张居正的长子张敬修以及次子张嗣修同时考中进士,并且张嗣修还考中了“榜眼”。万历八年(1580年),张居正的三儿子张懋修考中了“状元”。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当然是一些官员的营私舞弊。

张居正在朝中的权力已经达到顶峰,于是他在独揽大权的同时开始变得独断专行。一旦有些大臣的说法不合他的心意,那么这些大臣就会遭到各种排挤与谴责。因此,很多大臣心中都十分惧怕张居正。有些人即使心中多有怨言,也不敢公然提出。但并不是每个人都选择攀缘附和这个最得宠的首辅大臣,也有一些坚持与张居正对立的官员。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便是南京户科给事中余懋学。

余懋学是在隆庆二年(1568年)中的进士,而在万历初年(1573年)被正式任职为南京户科给事中。在万历二年(1574年)五月的一天,翰林院突然飞来一只白色的燕子,并且宫里的碧莲花也比往年提前开放,张居正将此称为“祥瑞”之兆说给皇帝听。余懋学趁此机会弹劾张居正,称国家正在干旱,皇帝以及百官都在为此发愁,而张首辅竟然在这个时候将心思用在其他方面,这些不该是内阁大臣当前应该去做的事。由于余懋学的这些话说得十分有理,因此张居正即使心中气愤难平,也只能吃哑巴亏。

第二年的二月,余懋学再一次弹劾张居正,并公然反对考成法。他在弹劾张居正的奏折中称:万历皇帝即位后设立了考成法,而很多关于考核的款项都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对于朝廷而言,这些并不能培养元气,保存大体。从余懋学的这些话中可以看出,一些官员反对考成法的施行。在余懋学进谏的“防谀佞”的奏折中,他严厉地指责张居正以及冯保属于谀佞之臣,也列举了很多例子进而指责张居正的做事手法。这让张居正十分震怒,最后神宗皇帝下旨:“余懋学职居言责,不思体朝廷励精图治之意,乃假借大之说,邀买人心。此必得受赃官富豪贿赂,为之游说。似这等乱政险人,本当依律论治,念系言官,姑从宽革职为民,永不叙用。”意思是,余懋学是接受了赃官富豪的贿赂,因此才反对考成法的,最后将其降为平民,并且永远不再叙用。而事实是,余懋学这个人十分清廉,在被罢官之后还经常为民请命。

万历三年(1575年)十二月二十一日,河南道试御史傅应祯上疏朝廷,提出了“存敬畏以纯君德;蠲租税以苏民困;叙言官以疏忠谠”三条言论。

傅应祯,祖籍为江西安福,隆庆五年(1571年)中为进士,曾经任职于零陵知县,在万历初年(1573年)被升为御史。此人才华出众,写得一手好文章,敢作敢当,但是思想十分古板。他的这封奏折其中的含义便是弹劾张居正,也间接地讽刺了皇帝的失德。

傅应祯还借鉴北宋王安石“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说法来抨击张居正的改革。

“天变不足畏”指的是,近几年京城出现的一些天变,比如:雷劈端门、地震京师。但是皇帝却没有因此觉悟,不但不想想如何养身修性,反而不拿这当回事,该怎样还是怎样,难道真觉得天变不可怕吗?

“祖宗不足法”指的是,不按照祖宗制度的规定,派一些太监去真定府等地区抽税,而且对于言官的好言相劝却不予理睬,难道祖宗的法制就真的不顾及了吗?

“人言不足恤”指的是,一些言官在议论朝政的时候,只说一些好听的话,其中没有几句是真正能解决问题的,难道真的认为人言不足恤吗?

其实,傅应祯的奏折中也有意要为余懋学翻案。他提出,余懋学一事不应该如此判决。余懋学的看法是对的,虽然言语过激,但余懋学却是忠良之臣。而皇上就仅仅因为余懋学的忠言就将他罢黜,并且永远不再录用,这样导致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有余懋学这个例子在前,以后言官们便会提心吊胆地不敢再直言。其意思就是,受此影响,以后的言官将不敢发表正确的观点。而如果想要避免这种现象,那么就应该将余懋学召回为官。

傅应祯的这些说法彻底激怒了皇帝,神宗皇帝对张居正的改革是十分支持的,当然不能允许改革半路停止,更不允许有人反对新政的施行。而且神宗皇帝认为,傅应祯所提出的“三不足”是在变相地侮辱他。但是神宗皇帝对于傅应祯的奏折还是给予了批复,称自从年幼即位以来,每日都为国家而操劳,从不曾懈怠,而傅应祯却用刻薄的言语讥讽自己,这显然是暗中与人勾结意图动摇人心。最后神宗皇帝下旨,将傅应祯送到镇抚司进行严刑拷问。

最终的结果是,傅应祯不但没有成功地帮余懋学翻案,却将自己也卷入了这场风波之中,最终被判充军。

万历四年(1576年)正月二十三日,辽东巡按御史刘台站出来公然反对张居正,并且写了一封题为“恳请圣明节辅臣权势”的奏疏。

刘台,祖籍江西安福,隆庆五年(1571年)中为进士,曾经任职为刑部主事。在万历初年(1573年),由于张居正的极力举荐,被升为辽东巡按御史。但是也对张居正的很多做法早就看不惯了,虽然他一直将张居正视为恩人,可是他偏偏是一个十分耿直的人,并且一直谨守“忠臣不私,私臣不忠,终不可以荐举之私恩,忘君父之大义”的信念。

在奏疏中,刘台并没有像傅应祯那样借王安石的话来抨击张居正。相反,他是直接地列举了一些例子,以此来说明张居正的失职:

一、为了进一步地讨皇帝的欢心,他竟然进献白莲、白燕等所谓的“祥瑞”,这让天下人耻笑。

二、为了自己的儿子能顺利通过乡试,他承诺一些御史只要能通融关系,就可以帮助他们升职为京堂。

三、进入内阁没多久他便腰缠万贯,这些钱财都是从哪里来的?

刘台还从内阁制度方面阐述说:内阁是在成祖皇帝时开设的,意在协助皇帝处理国家大事,并且有权参与一些国家机密之事。即便如此,既不应该专权也不应该作威作福,不然岂不是祸害了内阁的名声。但是,自从张居正升为内阁首辅大臣后,他便经常扬言:“吾相天下,何事不可作出,何人不可进退!”很多朝廷大臣都站在张居正一边,有的是畏惧他的地位,有的是在官路中得到了他的扶持和好处。

刘台又称,之前的“王大臣”一案,张居正一方面在朝中诬陷高拱,同时又不想背负杀害大臣的罪名,于是他写信安抚高拱,让他不必惊慌。而结果却对高拱施以陷害。这些就是祖宗之法吗?在张居正独揽大权的这几年,百姓们畏惧张居正甚至超过了畏惧皇上,而且朝廷在推行一些政策后,百姓感恩张居正也超过了感恩皇上。这难道也是祖宗之法吗?张居正在考成法中要求,各省的巡抚以及巡按的考成,全部交由六部制成两本册子,一本交给内阁,一本交给六科。六部犯事由六科来举报,而六科犯事,便由内阁来举报。而事实是张居正想利用权力控制六科,以便更好地掌握朝政。这难道也是祖宗之法吗?

在弹劾张居正的过程中,刘台用各种方法想激起皇帝的愤怒,但是最终的结果是他也失败了。在神宗皇帝看完这封奏疏之后,便下旨称刘台此人诬陷忠良,并且和余懋学、傅应祯同流合污,妄图动摇国家根本,立即将他押入大牢。

由于刘台的弹劾否定了张居正为朝廷所作的所有贡献,同时言语十分明确地侮辱他的人品,说他在朝廷中一手遮天,经常动用权力为自己谋私。刘台的这些话并不是没有依据的,因此张居正感到有些心虚,并急于想为自己澄清。张居正对皇帝说,刘台和傅应祯是故交,傅应祯之前的奏疏肯定是刘台在背后指使的。在看到傅应祯的下场之后认为自己也会被抖搂出来,因此便不畏惧死的诬陷臣。一旦人们相信了他的言论,他既可避免受到惩罚,又可因此而沽名钓誉。

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在遭到弹劾的第二天,张居正便向皇帝表明了自己想要辞官的想法。一听到张居正想要辞官,神宗皇帝便百般相劝,并说张居正一心为国家,做事兢兢业业,这些自己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要他别与这些妄图诬陷忠臣的小人计较,一切当以大局为重。

在相隔一天之后,张居正又第二次上疏要求辞官回乡。他在奏疏中说,虽然朝中有很多大事没有解决,他确实不应该这个时候辞官,但那些言官实在可恶,他一直费尽心思地帮助皇上处理政事,为的都是国家大业,现在却为了辅政而遭受如此损伤名节的毁谤,实在令他伤心至极。

据记载,在张居正要求辞官时,他的整个身体都匍匐在地,而且泪流满面不肯起身。皇帝亲自走上前扶起他,并且当面下旨,让刘台终生在牢中度过。在皇帝的屡次劝说下,张居正依然不愿意接手朝政。最后,神宗皇帝只好派司礼监太监孙隆到张府宣读皇帝亲笔的手谕:“先帝以朕幼小,付托先生。先生尽赤忠以辅佐朕,不辞劳,不避怨,不居功,皇天后土祖宗必共鉴之。独此畜物为党丧心,狂发悖言,动摇社稷,自有祖宗法度。先生不必如此介意,只思先帝顾命,朕所倚任,保安社稷为重,既即出辅理,朕实伫望。”由于这篇手谕字字真挚,张居正便返回朝中继续理政。

最终,刘台被关进锦衣卫镇抚司监狱,虽然受尽各种折磨,但是刘台一直到最后都没有屈服。由于在动用了各种严刑之后,锦衣卫没有任何收获,因此只好上奏朝廷,提议对刘台进行廷杖,然后充军。

张居正虽然十分憎恨刘台,但是张居正却为他说情避免了廷杖。在弹劾事件之后,张居正变得更加独断专横,一旦有大臣意见与他不和,那么大臣们随后面临的就是各种惩罚。不是遭受廷杖之苦,就是被撤职流放。因此,张居正得罪了很多人,而这也渐渐地为他埋下了不可弥补的祸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