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十六年(1537年)八月正值中秋,三年一度的乡试也在这天举行。那时候的乡试就是省级的考试。相当于现在的高考,不同的是,高考每年考一次,而乡试是三年才有一次。因此,乡试是才子们准备很长时间也盼望很长时间的考试。当时的明朝有两京十三省,而考点仅有十五个,考试的内容也十分有难度。考榜上的第一名称为“解元”,大家所熟悉的唐伯虎就曾经考中过“解元”,并且为此感到十分骄傲。只是考中“解元”时的唐伯虎是二十七岁,而张居正参加考试时只有十三岁。
当时很多人都认为,神童张居正最低也会考中举人。结果却出乎意料,张居正竟然落榜了,这个结果是张居正也没有想到的。那么当时信心满满的张居正为何会落榜呢?
原来,在八月的一天,武昌城内聚集了很多学子,这次乡考是学子们梦寐以求的。考试的场面非常壮观,而湖广巡抚(相当于现在的省长)顾对这次考试十分重视。这是顾自三年前上任举办的第一次乡试,因此他非常重视。他也希望学子们发挥所学,考出优秀的成绩以报效国家。而且,如果考试中出现了栋梁之才,对作为湖广巡抚的自己也是十分光彩的事。
乡试在紧张中结束后,考官们开始认真阅卷。顾也不再见客,独自坐在院中等待乡试结果。突然他想起了一年前的一件事,那时候学政曾经跟他说过有一名天才少年名叫张居正,年仅十二岁便以优异的成绩考中了秀才的头名。顾此时心中就想,不知道学政所说的那名少年是否参加了此次乡试。
当顾正在想着这次乡考时,阅卷的考官出现在他的面前,并且激动地向顾作关于考试结果的汇报:“这次考试真是人才了得啊!”接着,便把一叠试卷放在了顾面前。顾等不及的问:“这次考试的第一名是谁?”考官想了想说道:“真令人想不到,这次乡试的第一名竟然是一个年仅十三岁的年轻秀才,名字叫……”“叫张居正是吗?”没等考官说完,顾就答了出来。对此,考官十分诧异,而顾哈哈大笑,说道:“我已经想到了!”然后顾拿出了张居正的考卷仔细阅读,他发现年纪小小的张居正竟然能写出气势恢弘的文章。对此,顾连连叫绝,并且立刻让人去通知张居正前来。这个泛着浓厚书生气的男孩令顾十分喜爱。
顾问张居正:“张居正,你年纪那么小,长大后有什么志向和抱负呢?”张居正想了想回答道:“学生常听父母言及,昔行曾祖父生平急难振乏,常愿以其身为褥荐,而使人寝处其上,使其有知,绝不忍困其乡中父老。学生当以曾祖为效尤,宏愿济世,不仅以身为褥荐,即有欲割取我耳鼻,当亦乐意施与!”张居正的这番话让顾十分震惊,顾万万没有想到一个年仅十三岁的少年竟然有如此大论。顾还想考考他,于是他指着院子墙边的翠竹说道:“你可否以竹为题,即刻作一首五言绝句?”张居正看了一眼翠竹,在顾一口茶喝完之前便说道:“绿遍潇湘地,疏林玉露含。凤毛丛劲节,只上尽头竿。”这里的“凤毛”是指一个有名的典故:南朝时期有一位著名的诗人名叫谢灵运,谢灵运的孙子谢超宗十分有才华。谢超宗在担任新安王刘子鸾常侍的时候,经常写一些精彩的文告,因此孝武帝经常夸赞他有“凤毛”,而右卫将军刘道隆听到这种称赞后却以为谢超宗有罕见之物,于是就到谢家寻找,却从未找到。后来“凤毛”就用于对稀少珍贵之物或者珍稀之人的称赞。张居正这首诗的意思是:我要以竹子为品格,扬凤毛之才,登上百尺的竿头,一展我的青云之志。这首诗也完整的表现出了张居正小小年纪的宏伟目标和志向。
顾在听完张居正的诗后,完全被震撼了。随后,他现场作诗赠与张居正,诗中称赞张居正“今看十岁能长赋,何用从前咤陆机”。
乡考成绩出来后,张居正的成绩果然名列前茅,大家都认为张居正必然居于乡试头名,但是张居正落榜了,而造成张居正落榜的人竟是十分欣赏张居正的巡抚顾。
原来,在公布成绩之前,朝廷派下来主持此次乡考工作的赵御史积极准备公布成绩的一切事宜。这时顾走了过来对他说:“张居正的确是个人才,将来一定会是国家的栋梁之才,但是这次不能录取他!”“为什么?”赵御史吃惊地问道。顾回答道:“从塑造人才方面来看,现在还不能录取他。因为他仅有十三岁,而过早地进入官场有可能让他成为第二个王维,只会在官场上舞文弄墨、吟风弄月,而对国家真正的需求却没有什么贡献。现在他年纪还小,应该让他多经历一些挫折,多经历一些困难,这才能成功地把他塑造成真正的人才。”听完这些话后,赵御史想了想,觉得确实有道理。其实,在顾表示了自己的想法后,其中的一位官员便极力反对,这位官员说:“不能由一些未知的事情就作此结论。从考卷上来看,张居正的水平是最高的,如果这次不录取他,那么就违背了这次考试公平的原则。这么年轻的人才也就此埋没了。”但是,赵御史却听从了顾的意见,张居正就这样与头名擦肩而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