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利益观
制约党员行为和追求的内在动因
利益观,就是一个人对利益所持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态度。利益观是受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支配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利益观。从一定意义上讲,人们的行为是受利益观支配的,也就是说人们的任何行为都是有一定的目的,是受一定的利益驱动的。因此,可以说,利益观是制约人们行为和追求的内在动因。中国共产党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先进政党,党除了人民的利益,没有也不追求自己的利益。共产党员的利益观归结到一点,就是要坚持人民利益大于天,人民利益高于一切。
(一)当前一些扭曲利益观的表现与成因
随着中国共产党执政时间的不断延续,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随着国内外形势的不断变化,随着我们干部队伍成分的不断更新,绝大多数同志都能够在正确的利益观指导下,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艰苦奋斗,努力工作。但也应当看到,确有一些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经不住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腐蚀与**,在利益观上出现了偏差甚至是错误,导致了内心世界的颓废与堕落。从实际情况看,当前一些扭曲利益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以权谋私。有的人把“有权不用,过期作废”奉为信条,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作为捞取个人好处的筹码,非法谋取个人、家庭和小团体的利益,甚至为了钱、权、色等不可告人的目的,不惜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管人的以权谋方便,管物的近水楼台先得月,管钱的用钱买好处。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
二是追逐金钱。有的人把金钱看作是人生价值的尺度,为了金钱,可以不要理想,不讲人格,甚至不顾党纪国法,搞权钱交易,化公为私,坑蒙拐骗,巧取豪夺。
三是享乐挥霍。有的人把吃喝玩乐作为人生的最大追求,终日沉湎于酒绿灯红之中。艰苦奋斗的传统,勤俭办事的原则,早被忘得一干二净。开会讲排场,办事摆阔气,用车比豪华,花公家的钱再多也不心疼。
四是弄虚作假。有的人突出自己、好大喜功,想问题、办事情,把个人获利作为出发点,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不讲真情,报喜藏忧,甚至夸大成绩,美化缺点,欺上瞒下,甚至为了个人所谓的利益而不惜劳民伤财。
五是心术不正。有的人心怀不轨、勾心斗角,凡事以对个人是否有利为准则,终日谋人不谋事,干工作心不在焉,敷衍塞责,得过且过;拉关系轻车熟路,不遗余力。对上级阿谀奉承,吹吹拍拍;待同事亲亲疏疏,拉拉扯扯;交朋友看来头,问背景;办事情搞感情投资,投桃报李,你给我好处,我给你实惠。对群众漠不关心,居高临下,颐指气使,趾高气扬,横行霸道。
以上问题虽然不是我们队伍中的主流,但如果不引起足够的重视,任其蔓延,就会把我们的党风、政风搞坏,把人心搞散,把事业搞垮。在利益问题上出现各种错误倾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根本原因,就是有些党员的利益观产生了扭曲。过去,由于受“左”的思想影响,人们不敢谈个人利益,结果压抑了大家的积极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纠正了“左”的倾向,制定了富民政策;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搞商品生产、等价交换,强化了人们的利益观念。这既在主导方面调动了全社会的积极性、创造性,也使一些人在利益观上造成一些错觉,甚至滋长了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为特征的极端个人主义。从总体上看,一些错误利益观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影响。从本质上讲,极端个人主义的利益观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具体表现。随着国门的打开,极端个人主义在我国也产生了不可低估的消极影响,对我们队伍中的一些意志薄弱者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二是封建主义残余的影响。我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一些封建主义的遗毒并未彻底肃清。封建社会“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等极端利己主义的腐朽思想,与极端个人主义是息息相通的,至今仍在影响着一些人的思想和行为。这也是一些党员产生错误利益观的重要根源。
三是市场经济消极因素的负面影响。发展市场经济,使我国的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变革,但市场经济的消极因素也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利益观念带来负面影响。对此,大多数党员能够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自觉抵制错误思想的侵蚀和影响。但也要承认,由于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特别是市场经济中的某些做法影响到思想政治领域,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在少数党员和领导干部身上表现了出来。比如,有的将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原则引入党内政治生活,在处理关系时投桃报李,在涉及个人利益时讨价还价,彼此拿原则做交易,就是这个原因的典型表现形式。
四是长期和平环境的影响。进入长期的和平环境后,我们的物质条件越来越好,没有革命战争年代那么多生死考验和艰难困苦了。于是,一些同志的惰性产生了,吃苦精神弱化了,工作上满足现状,生活上贪图安逸,过度地追求个人利益和享受。
纠正这些错误倾向,必须从思想教育入手,围绕正确对待利益问题,澄清是非,正本清源,引导党员特别是党的各级干部树立正确的利益观。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利益问题
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共产党员对待利益问题的根本原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环境下,随着我国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人民内部不同群体的利益要求,呈现出多样化发展态势。如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维护国家、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共产党员经常面临的现实课题。在新的历史
条件下,准确分析和判断什么是人民的根本利益,正确把握好各种利益关系,妥善处理好各种利益矛盾,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利益问题,是共产党员树立正确利益观时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第一,正确认识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关系,全面把握利益的内涵。
一提到利益,有些人就想到工资、奖金、住房、待遇,以为实现个人利益,就是物欲的满足、感官的享受。一句话,就是认为利益只是物质的东西。这种看法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利益是满足人的需要的。人的需要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相应的,人们的利益也就既有物质上的,又有精神上的。我们共产党员丝毫不轻视物质利益,始终认为,对物质生活条件的追求和创造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满足人们的利益要求首先是满足物质上的需要。但是,人之所以成其为人,主要的还不在于物质上的占有和享受,而在于有精神生活。精神生活当然也有高尚和卑下之分。这里是指高尚的精神生活,特别是指对理想、信念的追求,对知识、道德、荣誉、理解、友谊等精神方面的需要和满足。社会越发展,这种精神生活的需求就越具有重要的位置。我们共产党员为之奋斗的共产主义远大目标,也包括物质上的极大丰富和精神境界的极大提高。共产党员和党的组织在经济活动过程中,必须按价值规律办事,防止用政治标准、原则简单地处理经济问题;但在政治生活中,必须坚持政治标准,体现党性原则,决不能把商品交换原则带进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中来。
第二,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把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统一起来。
对待个人利益,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是个人利益至上,把满足个人需要作为生活的出发点和归宿,至于国家的利益、民族的利益、集体的利益、他人的利益,则很少顾及;另一种是将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统一起来,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是不是共产党员就不能有任何个人利益呢?当然不是。共产党员也有包括其本人、家庭成员和亲属利益在内的个人正当利益,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个人利益会得到不断的满足。我们从来不否定包括党员在内的个人利益,但必须在保证和发展社会整体利益的前提下,摆正国家、集体、个人之间以及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也就是说,个人利益必须服从于整体利益,服从于党和人民的利益。毛泽东强调,要提倡以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相结合的原则为一切言论行动的标准的社会主义精神。这就是说,每个人的利益总是同社会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溶化在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社会利益之中的。个人利益的实现,固然与自己的劳动奋斗有关,但主要的还取决于社会的发展。在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关系上,社会利益是前提,是基础,个人只有在社会发展中才能实现自己的利益。因此,个人的利益必须服从国家的利益和集体的利益。如果脱离了社会,离开了集体,个人的利益也就没有保证。以国家为重,以集体为重,以他人为重,自觉地把个人利益的实现建立在社会发展的基础上,使个人利益符合并服从于社会利益,并不是一种空洞的大道理,而是对人、对己、对国家、对集体都有利的最好选择。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中,共产党员应该比其他社会成员更自觉地顾全大局,做到一切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
第三,正确认识奉献与获取的关系,把为社会多做贡献和实现个人利益结合起来。
市场经济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利益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无私奉献精神要同人们的正当利益追求相结合,但对于共产党员来说,不能仅限于此。求利有整体求利与个体求利之分。单纯求个体之利,唯利是图,斤斤计较,不择手段地攫取财富,以至于破坏经济健康运行和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是不符合社会主义原则的,共产党员应反对和抵制这种行为;而求整体之利,特别是求国家、民族、社会、民众的利益,同无私奉献有极大的相容性,也同党性原则要求一致。共产党员不是不讲求利,但首先是求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之利,在战争年代为人民利益不惜牺牲生命,在建设年代为人民利益无私奉献,而且始终采取奉献大于索取的人生态度。一个党员如果单纯地以追求个人之利为人生目的,就背离了共产党的宗旨,就不配做一个共产党员。
第四,正确认识名利与道义的关系,通过诚实的劳动和正当的途径实现个人利益。
个人利益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名和利。我们的事业,需要千千万万的科学家、企业家、艺术家以及各行各业的杰出人物;我们的富民政策,也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带动大家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但是,成名也罢,富裕也罢,都有一个怎样获取的问题,这就是名利与道义的关系问题。中国的传统文化对道义问题有许多深刻的阐述。孔子把“义”看作是人立身处世的根本原则,“君子义以为质”,“君子义以为上”,强调“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义”一般指仁义道德;“利”指的是功利,物质利益。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道德高尚的人能深明大义,不谋私利;道德低下的人则只知个人私利,不明大义。君子把利看得很轻,穷不失义,弱不丧志。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工作很努力,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由于个人功利心太强,自身形象不好,群众也不买账。而另外一些人,不仅工作有成绩,而且人品好,他们的个人价值自然更容易得到领导和群众的认可。具有这种利益观的同志才是我们共产党员所欢迎的。
第五,正确认识权力和责任的关系,用人民赋予的权力为人民谋利益。
强调权力与责任相统一,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用人民赋予的权力为人民服务,对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权力,既可以用来为社会办好事,也可以用来捞取私利。在旧社会,当官与发财是一对孪生兄弟,
当小官发小财,当大官发大财,即使是“三年清知府”,也有“十万雪花银”。我们今天的官与旧时的官有本质区别,共产党的官是人民的“公仆”。权力越大,责任越重。毛泽东说过,我们的权力是谁给的?是广大劳动群众给的。人民赋予我们权力,是要我们为人民谋利益的。“官”,是为人民服务的岗位,“权”,是为人民服务的工具。如果我们只要权力,却不履行职责,甚至滥用权力谋取私利,那就不仅是对社会不负责任,而且是损害公众利益的窃权行为,其结果只能是被社会、被人民所唾弃。我们总讲执政党面临着执政的考验,考验是什么呢?就是看我们能不能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现在我们又讲共产党员面临着权力的考验,考验是什么呢?也是看我们是以权为公还是以权谋私。毛泽东十分强调要把对党负责和对人民群众负责统一起来。可有的人想问题,办事情,只图领导喜欢,不怕群众埋怨。表面看这是对上负责,对下不负责,实质上是对上对下都不负责。他们真正关心的是个人利益。这是十分错误的,也是我们共产党员应该坚决抵制的。
(三)牢固确立人民利益至上的思想观念
始终视人民利益大于天,始终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是共产党与其他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是共产党员对待利益问题的根本原则,也是共产党员一切言行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必须要确立人民利益至上的思想观念。
确立人民利益至上的思想观念,就要坚持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中国共产党制定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社会不断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立党执政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而且是我们衡量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中国共产党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造福于人民,这是理所当然的。党的全部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策略,党的全部工作都必须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毛泽东同志对此有过精辟的论述:“共产党员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拥护为最高标准。”邓小平把是否有利于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实现最大多数人的共同富裕作为检验党和国家工作的最终标准,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最终归宿。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出发点和落脚点也在于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胡锦涛多次强调指出,群众利益无小事,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做,并要求全党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把实现最大多数人的幸福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最终目标和归宿。
确立人民利益至上的思想观念,就要从群众关心的问题入手,围绕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抓落实,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是由各方面具体利益构成的,各方面具体利益又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这就需要从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入手,把好事办在关键处,把温暖送到心坎上。特别是对下岗职工、农村贫困人口和城市贫困居民等困难群众遇到的实际问题,一定要带着深厚的感情去解决,把脱贫解困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彻底转变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关心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把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愿望当作执政用权的第一信号。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广开言路,尊重民意,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弄清群众想什么、急什么,查民情,解民困,济民苦,做群众的贴心人,真正成为人民的公仆。
确立人民利益至上的思想观念,就要认真研究和处理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利益调整问题,尤其要重视有利于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制度建设。不仅要谋一时之利,更要谋长远之利;不仅要谋局部之利,更要谋全局之利;不仅要关注“锦上添花”,更要重视“雪中送炭”。牢固树立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观念,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住机遇,把经济搞上去,增强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的物质基础。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实现和发展人民群众的政治、文化利益。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理顺分配关系,规范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防止两极分化。深化体制改革,完善各种政策、制度,逐步形成有利于保障最大多数人利益的社会保障机制、扶贫增收机制、劳动就业机制等。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坚持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不懈地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坚决克服严重损害人民利益的各种消极腐败现象。
确立人民利益至上的思想观念,从根本上说并不是一个方法问题,而是一个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问题。一段时间以来,在发展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有些同志已经不大讲世界观的问题了,斤斤计较个人得失,常常自觉不自觉地把对上负责与对人民群众负责对立起来,于是什么“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出来了,各种消极腐败现象也滋生了。这些人口头上也讲要关心群众利益,心里想的却是自己。所以,党中央一再强调,坚持执政为民,必须牢记“两个务必”,强化宗旨意识、公仆意识;必须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主观世界的改造,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共产党员的理想追求,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利益观,把“群众利益无小事”牢牢记在心里,体现在一言一行之中。这是广大党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努力做到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