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蜜采花忙,犹带百花香(1 / 1)

——寻访平水岔

山里人养家糊口过日子,总是因地制宜。有的种点粮食、喂点猪羊,有的靠山吃山、捡点山货,也有的养几箱峰、收些蜂蜜。平水岔就是这样一个小村庄。这里,家家户户养土蜂,一年只割一次蜜。

平水岔与西安相距不远,开车过去,单程只需要一个半小时。探访平水岔这一天,我们走得很早,出发时长安城才刚刚苏醒,街边的早餐摊才迎来第一拨顾客。不到九点,我们就到了平水岔沟口。

知足常乐的老人家

在平水岔沟口,找到一个农家,征得对方同意,主动付了一些停车费,我们把车停到了农家院子里。然后,一行人徒步向前走,一边贪婪地呼吸着山中清新的空气,一边细细感受着秦岭春天里融融的阳光。路边有小河沟,有鸟鸣山涧,有鸡鸣犬吠。暮春时节,小河沟两边的高山上,已经是满目惹人爱的新绿。

一户农家老房子旁边,几个简陋的花盆里,不知名的花儿刚发出了嫩芽,迎着阳光生长,生机勃勃。这户人家的屋后,是一块小小的用篱笆围起来的菜地,菜地边上环绕着几棵果树。他家屋檐下面,还放着三个蜂箱。

更远处,河沟边、树林里,藏着更多寂静无声的老房子。这些老房子,每一栋都对应着一户人家,都有一个关于生存的故事。这些人家,用泥土和大大小小的石头打造家园,在修房建屋的时候,顺便种下一棵树、整出一片地、踩出一条路,然后定居于此,一代接着一代,生生不息。只是如今,主人都已从这片土地、从这栋房子走了出去……

平水岔的地貌是两山夹一川,川中有小溪流淌,村中一排排房子就修建在山脚之下。走不多远,碰到一座过河的简易小桥,桥下有潺潺流动的溪水。桥对岸的一栋房子门口,正坐着两名老人。遂至前寒暄、歇脚问路。

徒步秦岭,除了解山中风土人情之外,与生于斯长于斯的当地人进行对话和交流,这是另一种阅读秦岭的方式,也是一件非常令人快乐的事情。秦岭民风十分淳朴,村民大都热情好客。

“这么早就进山来浪了呀?”两个老人笑着对我们说。“浪”这个字,在很多地方都不是一个好字,但在秦岭陕西的地界上,这个字说的就是“逛”,雅一点就是“旅游”。

“春天,天气这么好,我们进山来看看。往里走,路好走吗?”我们问道。

老人告诉我们,里面还远得很,可以一直走到四方山,不过路不好走。这个四方山,古名也叫感应山,海拔2341.4米,因山形似正方形而得名,古时山上建有铁庙一间,内有铁佛一尊。山那么高,我们确实也爬不上去。

坐下闲聊,询问老人家中情况。老人告诉我们说,他们在此已经住了一辈子,如今子女和孙辈都进城了,他们年纪大了,还是觉得老家好,懒得跟去。谈及眼下的生活,说确实有些清贫,但他们又爽朗地笑着说,你们不是说知足常乐吗?我们很开心的。看得出,两位老人脸上洋溢的幸福确实是发自内心的。

这对老夫妻已经干不动重体力活了,却把家中收拾得很干净,还在院子旁种上了芍药等花花草草,并在菜地里种上了不同的蔬菜。此时,恰逢豌豆开花的时节,紫色的小花娇艳欲滴。

一溜的蜂箱

进沟四里,看到一块招牌,上面用毛笔写了六个大字:“蜂蜜,过桥端走。”

“端走”也是陕西话,意思就是直直地向前走。深山之中,懂得用招牌揽客,尤其是充满了陕西特色的“端”字,顿时让人倍感亲切。

过了桥,顺着路“端直”走到尽头,两栋小房子出现在眼前。

说明来意后,主人端出板凳,邀请我们到门口坐下。这一户人家共有四口人,戴着帽子的老人是一家之主,另两人是老人的大儿子和大儿媳,此外还有一个小儿子。

老人引着我们来到房后,50多箱土蜂散乱地放在山坡上,蜂箱旁的苹果树刚开花,而不远处的樱桃树已挂上了小珠子般的青果。阳光正好,耳边传来“嗡嗡嗡”的声音,飞来飞去的土蜂,既不惧人,也不攻击人。

平水岔属于秦岭柞水县。柞水这个地方,山清水秀,气候温和湿润,春、夏、秋三季,各种花卉竞相开放,布满了山野、地边、道旁,是养蜂的一块宝地。

细看这些土蜂所住的蜂箱,均是方形的木箱子,被简单地钉在了一起,很想知道里面土蜂的巢穴长啥样,却又畏惧土蜂,怕惹怒了这小虫子,更怕它用尖尖的刺蜇人。

与老人的对话,是从那招牌上的六个字聊起的,之后得知老人原来是一名郎中,年轻时一直给人看病,在附近村中也算是一个有文化的人,难怪这揽客的招牌写得如此地道。

老郎中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收拾得整整齐齐。譬如屋檐下的那堆柴火,断口被锯得十分齐整,放置在一起的效果,稍加整饬就好像是一件艺术品。当然主人肯定无心艺术,只是在无意间便成就了这样的效果。

老郎中引着我们上山,山上也零散放置了一些蜂箱。在这些地方,土蜂吸天地之精华,正在酿造着百花蜜。与老郎中说起一直以来的疑问,蜂箱内部蜜蜂的巢穴长啥样。对方说这有啥难,打开看看就是了。原来这蜂箱的一侧就是门,轻轻一拿,就可以打开看到里面的情况。

随后我终于得偿所愿,看到了蜂箱内部的模样。老郎中告诉我们说:秦岭山中的土蜂,和其他专门饲养的蜜蜂不一样,一年只能割一次蜜,时间大约是每年的秋末冬初之时。这么大一箱,一年也就能产10~20斤蜂蜜,得留一些蜜在里面,它们过冬要吃。

老郎中说他生于1937年,做郎中做了一辈子,养土蜂也养了一辈子,并告诉我们说,土蜂的蜂蜜是宝,蜂房也是宝,中医常用的蜂蜡就来于此,能解毒、生肌,有止痛之功效。

临走,欲购蜂蜜,又怕陈年的蜂蜜不好吃。老郎中说正宗的土蜂蜜放置十年也无妨,让我们放心食用。如此甚好,于是要了四瓶,每瓶两斤。

养蜂的传统

平水岔此地,养蜂始于何时?

史书记载:北宋开宝三年(公元970年),这里从汉江流域引进木箱养蜂技术。于是,从北宋开始,这里的村民家家养蜂,已成传统。这蜜蜂已经融入当地人生活之中。流行于平水岔的一首情歌如此唱道:“远远望见一枝花,哥想情妹蜂想花。蜜蜂没花不成糖,哥没情妹不成家。”

继续往里走,下一个地方,我们去的是碾子坪。

进入这个七八户人家的小村子,正巧碰到一名中年妇女,手里正小心翼翼地拿着一团黑色的东西,从她头上套着的纱巾猜测,那团黑色的东西应该是蜜蜂。走近一看,果然是一窝土蜂。这个季节这个天,阳光灿烂,尚未流蜜,正是给蜜蜂分箱的好时机。

跟着中年妇女走到她家房子后面,看到有几排蜂箱,大约有20箱。

“我们养的都是土蜂,你们肯定也看到了,平水岔里几乎家家都养。养这种土蜂,蜂箱一般就放在自家屋檐下,或者放到附近的崖穴处。当蜂箱里的蜜蜂多起来以后,就要给它们分箱。”主人说道。

我们常听说蜜蜂有土蜂和意蜂之别,便向主人打听如何区分。

“这两种蜜蜂最大的区别在外貌上,土蜂个头小点,浑身上下都是灰黑色的,它尾巴的后半部分,虽然也有黄色环,但并不像意蜂那样明显。”

“养这么多土蜂,蜂蜜现在卖得又这么贵,肯定赚了不少钱吧?”我们问道。

“一年才割一次蜜,也赚不了多少,也就是闲着有个事情做罢了。”主人介绍说。她告诉我们,村里能搬出去的人都搬出去了,如今养蜂的人其实也不多了,平水岔一年产不了多少蜜。

“养蜂割出来的蜜,除了偶尔会有游客买之外,一般都咋处理呀?”

“每年割完蜜,会有小商小贩进来收,除了自己留点以外,一般就都卖给他们了。”

碾子坪再往里,就是滴水崖沟口。过了滴水崖沟口,里面叫作什字,两旁的树木越来越密,道路更是越来越难走,河道已经看不见了,只闻泉水叮咚在响。由此再往里行,不久后便已无路,更无人家了。一棵高大的核桃树下,开满了一地迷人的野花,恍如梦幻仙境。野花上面,几只蜜蜂正在花丛中嗡嗡地飞舞!

山花年年都会按照时令节气适时绽放,蜜蜂年年都会顺着花香寻觅花源,但这里的人却在逐年减少,不知养蜂的传统,还能延续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