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时候,有一个县官很喜欢附庸风雅,尽管画技不佳,但兴致很大。他画的虎不像虎,反而像猫。并且,他还每画完一幅作品,都要在厅堂内展出示众,让众人评说。大家只能说好话,不能说不好听的话,否则,就要遭受惩罚,轻则挨打,重则流放他乡。
有一天,县官又完成了一幅“虎”画,悬挂在厅堂,又召集全体衙役来欣赏。
“各位瞧瞧,本官画的虎如何?”
众人低头不语。县官见无人附和,就点了一个人说:
“你来说说看。”
那人战战兢兢地说:
“老爷,我有点怕。”
县官:“怕,怕什么?别怕,有老爷我在,怕什么?”
来人:“老爷,你也怕。”
县官:“什么?老爷我也怕。那是什么,快说。”
来人:“怕天子。老爷,你是天子之臣,当然怕天子呀!”
县官:“对,老爷怕天子,可天子什么也不怕呀!”
来人:“不,天子怕天!”
县官:“天子是老天爷的儿子,怕天,有道理。好!天老爷又怕什么?”
来人:“怕云。云会遮天。”
县官:“云又怕什么?”
来人:“怕风。”
县官:“风又怕什么?”
来人:“风又怕墙。”
县官:“墙怕什么?”
来人:“墙怕老鼠。老鼠会打洞。”
县官:“那么,老鼠又怕什么呢?”
来人:“老鼠最怕它!”来人指了指墙上的画。
新来的差役没有直接说县太爷画的虎像猫,而是从容周旋,借题发挥,绕弯子似的达到了批评的目的。
巧妙回避不宜直言的问题,还有很多种不同的方式,你可以采用类比的方式,借助事实说话,也可以含糊其辞,在一些不必要、不可能或不便于把话说得太实太死的时候,利用“模糊”语言让你的表意更有“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