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话反说是荒谬的“放大镜”。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有些话绝对不允许我们说出来,为了避免尴尬,我们不妨从其反面说起。须知真理再向前一步就可能变成谬误,反面的话稍加引申,就可能走到反面的反面。
假设这样一种情景:
公交车上,一位腿脚不方便的乘客随着车体的摇晃,趔趔趄趄。这时,女乘务员开口了:“喂,小伙子,你坐的是老弱病残专用席,赶紧给这位腿脚不利索的乘客让个座!”大家想想,此语一出,乘客会有何种反应?显然,不仅让座者心里不舒坦,同时受助者也会陷入尴尬。
倘若她能够换一种说法——“大家好,XX公交车为方便乘客,专设了特殊席位,如果您发现身边有人身体不舒服,请主动帮助他一下,XX公交公司在此向您表达谢意。”如此一来,效果是不是要好很多呢?
很多时候,我们说话的出发点是好的,但话一出口,却又让人难以接受。究其根由,主要是因为我们没有注意说话的场合、对象,以及言语的刺激性。正所谓直言逆耳,词锋过于直白、尖锐,非但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反而可能会令你陷入尴尬境地。因此,在与人交流时,我们不妨多留点心眼,给语言一个缓冲的余地,用委婉去软化对方,让听者在比较舒坦的氛围中接受你的信息。
“声东击西”是委婉说话中常用的一种技巧,多用肯定的方式表达否定的意思。这种说话方式委婉含蓄,既可避免正面冲突,又能巧妙地表达真意,往往能够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古时候,皇权至高无上的情况下,这种方法是被时常使用的,譬如说:有一次楚庄王得到一匹身材高大、色泽光鲜的骏马,心中高兴得不得了。不想事与愿违,这匹马整天锦衣玉食,患上了“富贵病”,不多日,便一命呜呼了。楚庄王沮丧不已,为了表达对爱马的真情,他决定为马发丧,以大夫之礼下葬。楚庄王的决定一发布,立即遭到众臣的反对,许多忠直之士以死相谏,但楚庄王主意已定,任谁也无可奈何。正当群臣摇头叹息之际,突然从殿门外传来号啕大哭之声,楚庄王惊问是谁,左右告之是侍臣优孟。楚庄王立即传令优孟进殿,问道:“爱卿,何事大哭?”
优孟一边擦泪,一边泣诉:“堂堂楚邦大国,有何事办不到?有何物得不到?大王将爱马以大夫之礼下葬,非但不过分,而且规格还嫌低。我请大王将爱马以国君之礼葬之,这样诸侯们也会知道大王你重马而轻人,这不是很明智的举动吗?”
优孟的话音刚落,群臣一片哗然,楚庄王却沉默不语,细细品味优孟话中的真意。良久,他低着头慢慢说道:“我欲以大夫之礼下葬,确实太过分,但话已传出,现在又能怎么办?”
优孟一听,马上接口道:“我请大王将死马交给厨师,用大鼎烹饪,放上姜、枣、椒等作料,马肉让群臣饱餐一顿,马骨头以六畜之常礼下葬。这样,天下人以及后世就不会笑话您了。”
楚庄王得到了一个台阶下,群臣大吃了一顿马肉,事情也就此了结了。
优孟因侍从楚庄王多年,熟知楚庄王的性情,知道面对此时的楚庄王,忠言直谏、强言硬谏都是行不通的。因此,他在获悉群臣劝谏失败之后,采取一种“正话反说”的策略,先顺着楚庄王之意说下去,自然地露出揶揄、讽刺之意。优孟正是运用“正话反说”的方法,从称赞、礼颂楚庄王的“贵马”精神的后面,烘托出另一相反的却又正是劝谏的真意——讽刺楚庄王“贱人”的昏庸举动,从而把楚庄王逼入死胡同,不得不回头,改变自己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