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其一点才能见大成效(1 / 1)

“攻其一点,才能见大成效”,这种经商法则被很多商人忽略了,因为他们总是贪得太多。李嘉诚的聪明之处正在于利用机会,攻其一点,从而占领一个个财富的“碉堡”。俗话说“趁热打铁”,讲的是不能错过时机,要能抓紧时间,立即行动,这样才能以点带面,获得全面的收获。李嘉诚在这方面,总是超人一等。

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美国胜加机械公司直接到欧洲投资,而大开跨国公司之先河后,美国的威斯汀豪斯电气公司、瑞士的雀巢食品公司、英国的帝国化学公司等,开始意识到国内投资的有利场所日渐狭小,纷纷为它们各自庞大的过剩资本寻找出路,先后到国外投资建厂,牟取高额利润。

特别是二次大战以后,随着西方世界兴起的以原子能、电子为代表的科技革命的出现,标志着西方世界的生产力进入了一个突飞猛进的新时代,这就迫使在社会经济高度发展下的巨型企业,为寻找最佳投资场所而向国外迅速发展。

而且,在此期间,地球通讯卫星的问世,更使得全球范围之内的人们能够在瞬息之间,即可分享到来自世界各地的种种信息,从而使生产和资本的社会化程度,提高到国际化的水平。

随着这个纷繁的世界变得愈来愈错综复杂,盘旋在世界上空的“生命不息、冲锋不止”的大商业,也变得更加错综复杂,更加富于全球性了。

国际经济形势这种纵横发展的趋势,自然逃不过以目光敏锐、预测能力准确独到而著称的“商业超人”李嘉诚的眼睛。

李嘉诚已经开始有目的地增加海外投资的比重,加快海外投资。

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李嘉诚就开始涉足海外的投资。1977年,李嘉诚在全力发展香港规模庞大的投资的同时,就已经在加拿大温哥华购入一批物业。1981年春,李嘉诚在美国休斯敦投资2亿多港元,购买了数幢商业大厦,同年,李嘉诚的吞并战开始不局限于区域,而是全球性的了,他再次投资六亿多港元,收购了加拿大多伦多的希尔顿港口酒店。根据《亚洲华尔街日报》的估计,从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初期,李嘉诚以个人或者以长江实业的名义,在北美地区购入的大型物业达28宗之多。

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李嘉诚开始率领李氏王国的精锐部队,如同70年代的长江实业运用集资收购战的方式,采取“闪电战”与“连环术”等战略战术从而崛起长江、壮大长江一样,再一次高昂起生机勃勃的龙头,腾云驾雾地周旋在变幻莫测的国际商场之间。

李嘉诚潇洒自如地挥舞着集资收购战的魔棒,进行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扩张行动。

1986年,李嘉诚财团趁石油价格处于低潮时期,收购赫斯基石油公司52%的控股权。其中,李嘉诚家族占9%;和记黄埔和嘉宏国际(李嘉诚属下之上市公司)各占50%权益的UuionFaith占43%,共耗资32亿港元。

1986年,李嘉诚进军北美能源业的同时,并没有放过欧洲能源市场的机会。同年12月初,李嘉诚私人斥资港币1000万元,收购英国伦敦上市的克拉夫石油公司(CluffOilCompany)4.9%的股权。

同年,李嘉诚透过属下的UnionFaith有限公司,购入伦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多元化英国公司——皮尔逊(Pearson)有限公司普通股4.9%的权益,耗资6亿港元。该公司是一家控股公司,拥有《金融时报》、纽约投资银行拉扎兄弟公司及其他多家公司之股份。就在李嘉诚计划进一步取得控制权的时候,皮尔逊公司主要股东采取措施反收购,见好就收的李嘉诚一年后出售该公司之股份,获港币1.4亿元。

1988年4月,李嘉诚联合新世界发展主席郑裕彤、恒基产业主席李兆基以及李嘉诚持股10%的加拿大国际商业银行,在加拿大成立协和太平洋公司(ConcordPacific),投得加拿大温哥华世界博览会旧址的发展权。

温哥华世界博览会旧址,占地82公顷,计划兴建容纳两万人的住宅区和商业区;一家有400个房间的酒店;一个可以24小时进行证券、金属、期货交易的商业中心;一个高级科技研究发展中心以及一间国际性的贸易及金融中心。整个发展计划耗资127亿港元,其中李嘉诚以个人名义占50%的权益,发展计划长达15~20年。

1988年6月,李嘉诚将扩张的目标回首注目于腾飞之中的亚洲地区。

李嘉诚联合香港商界巨亨李兆基、邵逸夫、周文轩、曹文锦等,投得政局稳定、深具发展潜质的亚洲四小龙之一——新加坡的展览中心发展权。其中,李嘉诚个人占15%至20%。整个发展计划耗资30亿港元,发展时间长达10年。

1989年,李嘉诚统率和记黄埔成功收购英国Quadrant集团的蜂窝式移动电话业务,成为和记黄埔通讯业务进军欧美市场的据点。

1990年6月,和记黄埔又以1.6亿港元收购美国通讯器材制造企业AT&E集团的可换优先股。同时,以5.3亿港元收购英国第三大传呼服务公司DigitalMobile的80%股权。

1990年8月,长江实业、和记黄埔以及李嘉诚之私人公司,宣布以11.7亿港元收购美国哥顿公司的一半股权。这项计划虽然尚未取得成功,但是充分证明李嘉诚财团开始重点进军美国市场的意向。

李嘉诚不断加快海外投资的速度,在发出“香港已经缺乏庞大的投资机会了”的呼吁之后,开始分散财团资产在港比重过高的风险,跨过“香港市场规模和机会有限”之障碍,一如和记黄埔的董事总经理马世民,在1988年5月的《财富月刊》上谈到的:

“若说香港对我们而言太小,这的确有点狂妄。但是困境正在日渐逼近,我们没有多少选择余地。”

李嘉诚在1990年10月8日回答《纽约时报》的访问时更为明确地说:

“目前集团在海外的投资占总投资10%至15%,但5年以后,也许会增到30%至40%,这也不值得奇怪。”

即使是这样,大举进军海外的李嘉诚还是不会忽略以香港为基地的发展,他仍然不断地用巨资、跨世纪的发展规划为香港投下信心的一票。

1986年12月末,李嘉诚与合和实业有限公司主席胡应湘,共同拟定了一个惊人的庞大计划:西部海港——大屿山战略发展计划,联手上交香港当局,提出由私人财团在香港西面海湾大屿山投资250亿港元,兴建包括开拓双跑道国际机场,移山填海建造长条形人工岛以求形成新的西部海港。开发工业区、住宅区以及多条跨海大桥和隧道,使机场等新发展区分别同九龙、香港岛相接,并同兴建中的广深珠高速公路相接等香港有史以来规模最庞大的投资计划。

1987年1月1日,李嘉诚与胡应湘的这个“西部海港——大屿山战略发展计划”的消息公布后,全港哗然。仅10天时间,新闻界连续发表几十篇评论文章,使得这个规划一时间成为香港新年伊始的热门话题。

《大公报》发表新华社电评,文中强调:

“一个大规模的发展计划,近10天来已陆续在香港报章上披露出来,而且被视为香港股市近日屡创高点,恒生指数超过2500点的刺激因素之一。

“‘西部海港——大屿山战略发展计划’的提出,起码可以反映出香港各界中不乏有识之士,正在为香港今后几十年以至上百年的发展以及自身业务的长线发展而进行策划和筹措。”

《明报》在1987年1月3日的评论说:

“即使在现阶段,这已是一个令人鼓舞的消息。对本港的长线投资,是香港前途之所系,一直十分为市民关注。本地财团提出这样庞大的计划去发展本港,使人感到他们对香港足具信心,愿意为香港的将来做出承担。

“再者,这个计划明显地已经获得了中国政府的支持……这也显示了中国对实行一国两制的诚意,使贯彻一国两制和维持本港的繁荣稳定,成为中港的共同利益。”

这项“飞天遁地大计”在香港当局“蜗牛式”的讨论后,因为涉及面太广和其他方面的原因,而由香港当局出面确定新机场在赤角建设。但是在香港人对香港前途仍有怀疑的当时,由私人财团提出这样惊人的大规模投资计划,对香港的前途无疑是投下信心的一票,无论如何有振奋人心的作用。

1987年10月,随着华尔街股市大泻,一场灾难袭击世界各国的资本市场,香港股票市场更是有价无市,最后被迫连续4天停止交易。在这股经济低潮中,李嘉诚仍然满怀希望地在香港进行款额巨大的长线投资。

1987年11月27日的上午,寒流过后,阴冷潮湿的空气仍在港岛中区弥漫着。在大会堂的周围,一群群进进出出的人流无心观赏晨雾后的维多利亚海景,三三两两地聚集在遮打花园和天台花园的周围;有的干脆就在皇后像广场焦急不安地走来走去,而在灯火通明的大会堂低座二楼的政府官地拍卖场,一场激烈的九龙湾工业用地争夺战正处于白热化的阶段。

在香港,官地拍卖场,实际上就是意味着地产发展商们公开见仁见智、斗财斗势的场所。而且一般都是老板带着有关专家亲自上阵。

当地产发展商看到拍卖地皮的通告,并对此发生兴趣时,就会根据有关批地条款,计算地皮最低和最高的发展潜质。然后,再计算相应的建筑费和有关地价,仔细衡量得失之后,在出席拍卖时才按照心中的腹稿,决定最多不超过多少价格叫买地皮。

官地拍卖一旦出现在旺市时,公开竞投会促发地产发展商们热烈且执意的竞争情绪。这时候,买家的动机往往出于志在必得和压倒竞争对手的愿望,而必须在瞬息之内做出决定,甚至有的买家为了不让对手轻易得手,也会加入竞投,把地价抬高。

拍卖场面,竞争激烈**迭起,两年多来在大会堂拍卖场中没有露过面的李嘉诚,在股灾刚过,人们仍惊魂未定的时候,西装革履,气度不凡地亲自出马。李嘉诚一改平日沉默冷静的风范,脸上露出志在必得的胜利者的微笑,成为大会堂拍卖场中全场注目的焦点。

九龙湾二十四万三千平方英尺的地皮拍卖官方开价为两亿港元,每口叫价为五百万港元。李嘉诚频频举手,跳价竞投,在两亿五百万、两亿一千万上连承两口。

“两亿一千五百万。”一个由利兴发展和美资财团合组的新公司急不可待地承价。

李嘉诚面不改色,跳升五口,未等别人承价,李嘉诚再跳一口:“两亿四千五百万。”

“两亿五千万。”拍卖场地的另一角响起一个自信的声音。李嘉诚不禁回首去看,是几度与自己合作的胡应湘,而胡应湘也正面带自信的笑容注视着李嘉诚。

“三亿。”李嘉诚轻轻一笑,连跳八口。

“三亿一千五百万。”紧接着,利兴的合作公司仍毫不懈怠,再次加入。

“三亿五千五百万。”胡应湘加大马力,直追而上。

拍卖场开始**,李嘉诚委派副手周年茂到胡应湘和其副手何炳章的座位密谈,胡应湘于是不再叫价,退出战团。

同一时间,拍卖场地大乱,和黄董事黄志祥、新世界发展主席郑裕彤、利兴的合作公司相继加入,与李嘉诚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当叫价升至四亿港元时,全场哑然,这时叫价已高出底价一倍,各方投资者出价开始相当审慎。

“四亿七千五百万。”李嘉诚高举右手叫价。

这次再也无人敢出面跳价,于是拍卖官把手上的锤一敲,便完成这次拍卖。

李嘉诚再次与不远处的胡应湘四目相对,彼此会心一笑,李嘉诚当即宣布:“此地是我和胡应湘先生联手所得。”

这块九龙湾地皮位于九龙工业区的边隅地带,并因其靠近市区,成为发展货品展销市场,兴建大型国际性商品展览馆的理想场地。

1988年初,长江实业、合和实业以及利兴发展与一家在加州拥有商品展览馆的美国公司联手,计划投资五亿港元,兴建九龙湾商品展览馆。

不仅如此,李嘉诚在加快企业国际化步伐的同时,在香港也相应做出了长线的巨大的投资行动:1988年4月,李嘉诚再次与中信联手,与香港当局当面达成协议,从而获得蓝田地铁上盖物业发展权,共兴建20幢住宅楼宇,投资总额高达港币20亿元。

并且,在同一年,李嘉诚又成功购入占地8.8公顷的观塘茶果岭之地段以及占地15.5公顷之某油库地皮。两地建成后楼面总面积达122万平方米,投资总额高达90亿港元,是继黄埔花园之后,具有规模庞大之发展特色的物业发展规划。

1989年4月18日,李嘉诚透过长江实业与香港上海大酒店合作,发展港岛中区至南区的轻便铁路以及铁路上盖物业的兴建,双方各占五成,总投资额为200亿港元。

统率李氏王国内外并举、纵横驰骋的李嘉诚,为他呕心沥血的大半生所奠定的宏基伟业,用他跨越世纪的张力,向激动人心的全球大商战进行着令人为之振奋的全面出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