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出手时绝不手软(1 / 1)

竞争,尤其是关键性的商业竞争,李嘉诚从来都是当仁不让的。

1977年是李嘉诚日后成为地王、成为香港首富的分水岭。1977年之前,李嘉诚只是不太出名的普通的成功商人。1977年之后,李嘉诚成了一个大名人。香港人给了他各种昵称,“超人”、“大哥诚”、“超人李”、“地产大王”……

这一切转变,是因为李嘉诚参与地铁中环站(亦称遮打站)和金钟站上盖兴建权的竞投,一举击败置地巨人而中标。

早在1976年下半年,香港地铁公司将招标车站上盖发展商的消息,被新闻界炒得沸沸扬扬。1977年初,消息进一步明朗,地铁公用工程将于1月14日开始招标,地段是邮政总局原址。原址拆后,兴建车站上盖物业。

地铁工程,是当时香港开埠以来最浩大的公共工程。整个工程计划8年完成,需耗资约205亿港元。首期工程由九龙观塘,穿过海底隧道到达港岛中环,全长15.6公里,共15个站,耗资约56.5亿港元。

资金来源主要是由香港当局提供担保获得银行集团的各类长期贷款;地铁公司通过证券市场售股集资;地铁公司与地产公司联合发展车站上盖物业的利润充股。

位于香港中区的中环和金钟站段,是香港中区最繁华的地段,也是世界上最值钱的地皮之一,每平方米的地价高达1万港元,如果能在这块享有“地王”之称的地皮竞争夺标并成功地发展物业,不仅能带来丰厚的利润,而且夺标公司还可由此增强信誉且名声大振。

李嘉诚何尝不为之心动。不过他更看重的还不只上盖发展的利润,而是长实的声誉。在人们眼里,长实只是一间在偏僻的市区和荒凉的乡村山地买地盖房的地产公司。在寸土寸金、摩天大厦林立的中区,长实无半砖片瓦、立锥之地。

李嘉诚已非初涉地产界的新人,他觉得自己已具备相当实力,可以向港岛中区进军了。

港岛中区是地产老大置地公司的“老巢”。当年,置地创始人保罗·遮打参与中区填海,获得香港当局成片优惠地皮。置地在中区拥有10多幢摩天大厦。置地广场和康乐广场(又名怡和大厦),位于未来的中环地铁车站两翼。中环车站又恰好落在遮打道上,遮打道的南侧,则是遮打花园广场。就凭这些街道的名称及物业的主人,就可知置地在中区的地位。

更有甚者,当时的公众和传媒依据习惯,就把中环站称为遮打站。金钟站则离遮打花园广场仅100多米,简直就处在置地的眼皮子底下。

攫取中环、金钟车站的兴建权,等于打入中区的心脏,到置地这只坐山虎的食槽里夺食。

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置地并未公开声称参与竞投,就有报章唱起置地“志在必得”的高调,谁与置地竞争,无异以卵击石。然而,当1977年1月14日,香港地铁公司正式宣布公开接受招标竞投,还是有30家财团、公司递交了保密的投标书。李嘉诚估计,参加竞投者将会有置地、太古、金门等英资大地产商、建筑商。稍逊于英资的华资各地产建筑公司也会倾全力一搏。

自然,置地的夺标呼声最高,李嘉诚要虎口拔牙,实际上是与这个庞然大物对撼。

然而,香港商界谁都知道一句俗语,叫“撼山易,撼置地难”!

但李嘉诚认为,只要周密而谨慎地行事,置地并非不可战胜。李嘉诚想,“志在必得”的置地,会不会“大意失荆州”呢?置地属怡和系,怡和总裁又兼置地总裁。现任总裁是纽皮杰,纽皮杰20岁起就参加怡和洋行的工作,一步步爬上董事局主席高位。纽皮杰没有任何背景,靠的是自己的勤勉努力。置地的另一个创始人是凯瑟克家族的杰姆·凯瑟克。凯瑟克家族又是怡和有限公司的第一大股东。凯瑟克家族力主把发展重点放到海外。这样,势必分散纽皮杰坐镇香港抉择的精力。这正是一般人不易洞察的置地薄弱之处,要看破貌似强大者薄弱之处,不仅需要大勇还要有大智。置地一贯坐大,也习惯于坐大。过于自负的置地,未必就会冷静地研究合作方,并“屈尊”去迎合合作方。

这时就显出李嘉诚不但是一名商业战略家,更是个善于揣摩别人心理的智者。回过头来,李嘉诚考虑地铁公司招标的真正意向是什么呢?香港地铁公司是一家直属香港当局的公办公司。香港的公办公司,产权像过去内地国营企业,一切都由政府包揽包办。地铁公司除少许政府特许的专利和优惠外,它的资金筹集、设计施工、营运经营,都得按商场的通常法则进行。

李嘉成通过各种渠道获悉,香港当局工务局对中区邮政总局原址地皮估价约2.443亿港元,原址用作中环、金钟两地铁车站,另加上九龙湾车厂地皮估价,两者合计约6亿港元。香港当局将以估价的原价批予地铁公司,由地铁公司发展地产,弥补地铁兴建经费的不足。

地铁公司为购得中区邮政总局原址地皮,曾与香港当局多次商谈。地铁公司的意向是:用部分现金、部分地铁股票支付购地款。香港当局坚持要全部用现金支付。李嘉诚首先明确这一点,竞投车站上盖发展权,必须以现金支付为条件。

地铁公司与香港当局在购地支付问题上产生分歧,说明地铁公司现金严重匮乏。地铁公司以高息贷款支付地皮款,现在急需现金回流以偿还贷款,并指望获得更大盈利。

为了稳操胜券,李嘉诚相继抛出了两个诱饵。其一是为了满足香港地铁公司急需现金的要求,长江实业主动提出提供现金做建筑费;其二是将商业大厦出售后的利益由地铁公司和长江实业公司分享,并且再超平时分红各五成的常规,由地铁公司占51%,长江实业占49%。这对长江来说,是一笔沉重的现金负担。

1976年冬,长实通过发行新股,集资1.1亿港元,大通银行应允长实随时取得2亿港元的贷款,再加上年盈利储备,李嘉诚可资调动的现金约4亿港元。李嘉诚决定破釜沉舟,在准备充分的前提下,做一次冒险。

1977年4月5日,香港各家报纸以大标题报道:“长江击败置地,夺得旧邮政总局地段。”“这块平均地价每平方米1万港元的‘地王’,早为大财团觊觎,卒为长江投得。据地下铁路公司透露,主要原因是长江实业所提交的建议内列举的条件异常优厚,终能脱颖而出,独得与地铁公司经营该地的发展权。”

舆论界称长实中标,是“长江实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地产新秀李嘉诚“一鸣惊人,一飞冲天”。相反,据传凯瑟克家族对纽皮杰痛失中区地王大为不满,并以此胁逼纽皮杰下台。

以后,中环车站上盖建筑环球大厦和金钟车站上盖建筑海富中心两幢发展物业,为长实获得7亿多毛利,纯利近0.7亿港元。

这个盈利水平,低于当时地产业的平均利润,但李嘉诚获得了无法以金钱估量的无形利益——形象和信誉。而这恰恰是李嘉诚参与竞投的主要目的。

李嘉诚的“一飞冲天”,向全香港庄严宣布,长实不再是一家只能在偏僻地方盖房的地产公司。

李嘉诚及其长实从此树立起一流地产商的形象,为取得银行的信任和股市的声誉,继续在中区拓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竞争,就要该出手时就出手。有一名言叫:“机会来了你不抓住,上帝也会惩罚你。”